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第一章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 第14-23页 |
1.1 钢琴曲《霓裳羽衣曲》的改编 | 第14-17页 |
1.1.1 《霓裳羽衣曲》古曲来历 | 第14-15页 |
1.1.2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创作 | 第15-17页 |
1.2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结构及创作手法 | 第17-23页 |
1.2.1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结构分析 | 第17-19页 |
1.2.2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创作手法 | 第19-23页 |
第二章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意境美的探究 | 第23-40页 |
2.1 意境对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重要性 | 第23-28页 |
2.1.1 中国传统音乐意境的产生 | 第24-25页 |
2.1.2 中国钢琴改编曲意境美的创造手法 | 第25-26页 |
2.1.3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意境 | 第26-28页 |
2.2 意境的美学特征 | 第28-30页 |
2.2.1 象外之象的空间美 | 第28-29页 |
2.2.2 象外之情的动态美与传神美 | 第29-30页 |
2.2.3 自然感与真实感 | 第30页 |
2.3 “行如流水,静如山岳”《霓裳羽衣曲》的意境美 | 第30-36页 |
2.3.1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段落划分 | 第31页 |
2.3.2 “行如流水,静如山岳”的霓裳羽衣曲 | 第31-36页 |
2.4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写意美 | 第36-37页 |
2.4.1 绘画参照的写意美 | 第36-37页 |
2.4.2 文学参照的写意美 | 第37页 |
2.5 内得于心,外应与器 | 第37-40页 |
2.5.1 吸古曲之精华,奏钢琴之美声 | 第37-38页 |
2.5.2 钢琴拓展了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审美价值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演奏中应注意的事项 | 第40-58页 |
3.1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音乐表现 | 第40-43页 |
3.1.1 模仿音色的表现 | 第40-41页 |
3.1.2 演奏思维的把握 | 第41-42页 |
3.1.3 音乐情绪的表现 | 第42页 |
3.1.4 音乐神韵的表现 | 第42-43页 |
3.2 各结构段落演奏分析 | 第43-47页 |
3.2.1 散序 | 第43-44页 |
3.2.2 歌声起 | 第44-45页 |
3.2.3 群舞动 | 第45-47页 |
3.2.4 尾声 | 第47页 |
3.3 如何把握好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演奏 | 第47-58页 |
3.3.1 踏板的运用 | 第47-50页 |
3.3.2 触键与音色 | 第50-51页 |
3.3.3 装饰音 | 第51-52页 |
3.3.4 气韵 | 第52-53页 |
3.3.5 上台演奏 | 第53-58页 |
第四章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的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意义 | 第58-66页 |
4.1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艺术特色研究的价值取向 | 第58-61页 |
4.1.1 为此后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参照 | 第58-59页 |
4.1.2 丰富了钢琴演奏技法和音色的表现力 | 第59-60页 |
4.1.3 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度 | 第60-61页 |
4.2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钢琴民族化的探索 | 第61-63页 |
4.3 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创作意义与中国钢琴音乐的思考 | 第63-66页 |
4.3.1 创作意义 | 第63-64页 |
4.3.2 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思考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