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Adv+NP”构式的多维度考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1章 “Adv+NP”研究综述 | 第8-16页 |
1.1 句法层面 | 第9-11页 |
1.1.1 词类活用说 | 第9-10页 |
1.1.2 动词省略说 | 第10页 |
1.1.3 兼类说 | 第10-11页 |
1.1.4 入句说 | 第11页 |
1.2 语义层面 | 第11-13页 |
1.2.1 语义特征说 | 第11-12页 |
1.2.2 细节显现说 | 第12页 |
1.2.3 语义指向说 | 第12-13页 |
1.2.4 跨类误用说 | 第13页 |
1.2.5 非范畴化说 | 第13页 |
1.3 语用层面 | 第13-16页 |
1.3.1 修辞说 | 第13-14页 |
1.3.2 名词用法功能游移说 | 第14页 |
1.3.3 语用策略说 | 第14-16页 |
第2章 “Adv+NP”构式的句法、语义考察 | 第16-29页 |
2.1 “Adv+NP”构式的句法考察 | 第16-25页 |
2.1.1 程度副词+名词 | 第16-21页 |
2.1.2 时间副词+名词 | 第21-22页 |
2.1.3 特殊组合或固定搭配 | 第22-24页 |
2.1.4 不宜看作是“Adv+NP”构式的分类 | 第24-25页 |
2.2 “Adv+NP”构式的语义考察 | 第25-29页 |
2.2.1 语义内涵丰富的 | 第26-27页 |
2.2.2 名词中的语义特征为人熟知 | 第27-28页 |
2.2.3 名词是某类专业术语 | 第28-29页 |
第3章 “Adv+NP”构式的理据 | 第29-38页 |
3.1 构式理论 | 第29-31页 |
3.1.1 语法构式——常态 | 第30页 |
3.1.2 “Adv+NP”构式——变态 | 第30-31页 |
3.2 转喻和隐喻 | 第31-32页 |
3.3 认知机制 | 第32-38页 |
3.3.1 语境的限制 | 第32-33页 |
3.3.2 人们的主观认知和知识背景 | 第33-34页 |
3.3.3 可及性原理 | 第34-38页 |
第4章 语法位与“Adv+NP”构式 | 第38-42页 |
4.1 处在谓语位 | 第38-39页 |
4.2 处在定语位 | 第39页 |
4.3 处在状语位 | 第39-40页 |
4.4 处在补语位 | 第40-42页 |
第5章 “Adv+NP”构式的语用价值 | 第42-45页 |
5.1 经济性 | 第42页 |
5.2 弥补性 | 第42-43页 |
5.3 新颖、幽默、趣味性 | 第43页 |
5.4 符合社会科技发展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