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二、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现代汉语补语概述 | 第14-28页 |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补语的分类 | 第14-17页 |
| 一、几种主流的补语分类方法 | 第14-16页 |
| 二、补语按语法意义进行分类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现代汉语几种易混补语的界定 | 第17-28页 |
| 一、结果补语的界定 | 第17-22页 |
| 二、程度补语的界定 | 第22-25页 |
| 三、状态补语的界定 | 第25页 |
| 四、可能补语的界定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现代汉语结果、程度、状态、可能补语之间的相互转化 | 第28-48页 |
| 第一节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的相互转化 | 第28-36页 |
| 一、从语言本体角度讨论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的转化 | 第31-32页 |
| 二、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的转化 | 第32-34页 |
| 三、部分单音节极性意义的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的转化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的相互转化 | 第36-39页 |
| 一、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的同形转化 | 第37页 |
| 二、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的非同形转化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现代汉语程度补语与状态补语的相互转化 | 第39-43页 |
| 一、一般动词作述语的状态补语结构 | 第40-41页 |
| 二、心理情感动词和状态动词作述语的述补结构 | 第41页 |
| 三、比况短语作补语的述补结构 | 第41-43页 |
| 第四节 现代汉语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的相互转化 | 第43-48页 |
| 一、述补结构的述语为一般动词 | 第44页 |
| 二、述补结构的述语为形容词 | 第44-45页 |
| 三、述补结构的述语为心理情感动词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从补语的转化规律看现代汉语几种易混补语之间的具体差异 | 第48-57页 |
| 第一节 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之间的差异 | 第48-51页 |
| 一、语法意义 | 第48-49页 |
| 二、否定形式 | 第49-50页 |
| 三、提问方式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之间的差异 | 第51-53页 |
| 一、语法意义 | 第51-52页 |
| 二、否定形式 | 第52页 |
| 三、提问方式 | 第52-53页 |
| 第三节 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之间的差异 | 第53-55页 |
| 一、语法意义 | 第53页 |
| 二、语音语调 | 第53-54页 |
| 三、构成成分 | 第54页 |
| 四、提问方式 | 第54-55页 |
| 五、否定形式 | 第55页 |
| 第四节 程度补语与状态补语之间的差异 | 第55-57页 |
| 一、语法意义 | 第55-56页 |
| 二、否定形式 | 第56页 |
| 三、提问方式 | 第56-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