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3页
    (一)研究意义第8页
        1.理论意义第8页
        2.实践意义第8页
    (二)文献综述第8-12页
        1.关于国内研究现状第8-10页
        2.关于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13页
        1.文献研究法第12页
        2.案例研究法第12-13页
一、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内涵、特征与理论依据第13-17页
    (一)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内涵第13-14页
        1.互动教学法第13页
        2.多向互动教学法第13-14页
    (二)多向互动教学法的特征第14-15页
        1.多元交互性第14页
        2.自主参与性第14页
        3.创新开放性第14-15页
        4.民主平等性第15页
    (三) 多向互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15-17页
        1.建构主义理论第15页
        2.双主体教育理论第15-16页
        3.交往教学理论第16-17页
二、初中历史采用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必要性第17-20页
    (一)课程改革的需求第17-18页
        1.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第17页
        2.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第17-18页
    (二)初中生发展的需要第18-19页
        1.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第18页
        2.初中生社会化的需要第18-19页
    (三)历史教学的需要第19-20页
        1.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第19页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需要第19-20页
三、初中历史采用互动教学法常见问题与原因分析第20-23页
    (一)存在问题第20-21页
        1.学生互动意识薄弱第20页
        2.教学互动内容停留在知识层面第20页
        3.忽视开放性第20-21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1-23页
        1.教师绝对权威没有消解第21页
        2.历史教师对互动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第21页
        3.初中历史的“弱势”地位未发生改变第21-23页
四、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第23-34页
    (一)设疑引思,激发互动第23-26页
        1.“设疑引思,激发互动”内涵第23页
        2.“设疑引思,激发互动”操作第23-26页
    (二)创设情境,引导互动第26-29页
        1.“创设情境,引导互动”内涵第26页
        2.“创设情境,引导互动”操作第26-29页
    (三)讨论解疑,参与互动第29-32页
        1.“讨论解疑,参与互动”内涵第29页
        2.“讨论解疑,参与互动”操作第29-32页
    (四)联系社会,互动合作第32-33页
        1.“联系社会,互动合作”内涵第32页
        2.“联系社会,互动合作”操作第32-33页
    (五)多向互动教学法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第33-34页
        1.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第33页
        2.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解答第33页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第33-34页
结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致谢第37-3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38-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初中教师关系网络与课程能力关系研究--以知识共享为中介
下一篇:论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