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3-2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2.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3.发展趋势分析 | 第22-2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课程能力 | 第23-24页 |
2.关系网络 | 第24-25页 |
3.知识共享 | 第25-2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1.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一、关系网络与课程能力关系模型构建 | 第29-34页 |
(一)关系网络对课程能力的积极影响 | 第29-30页 |
1.网络中心性有助于课程能力的提升 | 第29-30页 |
2.网络关系强度有助于课程能力的提升 | 第30页 |
(二)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 第30-32页 |
1.关系网络的不同维度有助于知识共享的提升 | 第30-31页 |
2.知识共享有助于课程能力的提升 | 第31-32页 |
3.知识共享在关系网络促进课程能力提升中扮演中介作用 | 第32页 |
(三)关系网络与课程能力关系模型 | 第32-34页 |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4-43页 |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4-36页 |
1.测量量表的设计 | 第34-35页 |
2.数据收集 | 第35-36页 |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6-41页 |
1.信度分析 | 第36-37页 |
2.效度分析 | 第37-41页 |
(三)模型拟合度分析 | 第41-43页 |
三、关系网络与课程能力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53页 |
(一)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43-48页 |
1.性别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3-44页 |
2.学历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4-45页 |
3.教龄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5-46页 |
4.所教科目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6页 |
5.所教年级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6-47页 |
6.职称对知识共享和课程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 第47-48页 |
(二)关系网络、知识共享与课程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 第48-51页 |
1.农村初中教师关系网络、知识共享及课程能力间直接关系检验 | 第48-49页 |
2.知识共享在农村初中教师关系网络与课程能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9-51页 |
(三)调查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1.农村初中教师的关系网络的网络中心性对其课程能力影响显著 | 第51页 |
2.农村初中教师的关系网络的网络关系强度对其课程能力影响不显著 | 第51-52页 |
3.知识共享在关系网络积极影响教师课程能力关系中扮演中介效应 | 第52-53页 |
四、关系网络下农村初中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对策 | 第53-58页 |
(一)政府层面:通过各级交流培训,构建教师间关系网络 | 第53-54页 |
1.积极推行“国培”、“省培”计划,促进教师跨区域知识共享网络的形成 | 第53页 |
2.大力开展教师训练营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 第53-54页 |
3.坚决实行异校轮岗制度,为教师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 第54页 |
(二)家长层面:借助多种联系方式,畅通教师与家长间沟通渠道 | 第54-55页 |
1.召开家长会,拓宽教师社会网络 | 第54页 |
2.巧用新媒体,加强家长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监督 | 第54-55页 |
3.家长进课堂,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反馈 | 第55页 |
(三)学校层面:开展多种教研活动,搭建教师间交流平台 | 第55-56页 |
1.推广联片教研,推动教师优质教学技能共享 | 第55-56页 |
2.整合传统教研组,构建新型知识共享平台 | 第56页 |
3.推广茶歇室文化,搭建休闲的教学技能“加油站” | 第56页 |
(四)教师层面:借力各类关系网络,积极交流经验教训 | 第56-58页 |
1.开通教育博客,构建线上关系 | 第56-57页 |
2.加强关系网络下的团队合作,力争“1+1>2” | 第57页 |
3.加强关系网络下的教学技能交流,淡化个人主义 | 第57-58页 |
五、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