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5页 |
第一节 方块古壮字概况及相关研究史 | 第17-28页 |
第二节 水文概况及相关研究史 | 第28-35页 |
第三节 学界对两种文字的比较研究 | 第35-42页 |
第四节 本文使用的材料、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42-45页 |
第二章 造字方式的比较 | 第45-158页 |
第一节 自源字造字方式的比较 | 第45-121页 |
第二节 借源字造字方式的比较 | 第121-145页 |
第三节 拼合字造字方式的比较 | 第145-15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三章 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的比较 | 第158-190页 |
第一节 字的单位与它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比较 | 第158-169页 |
第二节 字的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的比较 | 第169-179页 |
第三节 字序与词序的对应关系的比较 | 第179-18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四章 符号体态的比较 | 第190-205页 |
第一节 自源字符号体态的比较 | 第190-196页 |
第二节 借源字符号体态的比较 | 第196-200页 |
第三节 拼合字符号体态的比较 | 第200-20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3-205页 |
第五章 相关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205-237页 |
第一节 汉字在两种文字中的地位 | 第205-211页 |
第二节 甘桑石刻文字与两种文字的关系 | 第211-222页 |
第三节 拼盘文字研究刍议 | 第222-237页 |
结语 | 第237-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8页 |
附录 水文字表 | 第248-344页 |
学术成果及奖励 | 第344-345页 |
后记 | 第345-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