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8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4.1 现代汉语副词“还”相关研究 | 第8-9页 |
1.4.2 现代汉语副词“又”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4.3 现代汉语副词“再”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4.4 现代汉语副词“还、又、再”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 | 第11-12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13页 |
1.7 理论基础 | 第13页 |
1.8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2 现代汉语重复义副词“还、又、再”与吉尔吉斯语、俄语相应表达之对比 | 第15-48页 |
2.1 “还、又、再”与吉尔吉斯语、俄语相应表达之句法特征对比 | 第16-40页 |
2.1.1 “还”句法特征对比 | 第16-25页 |
2.1.2 “又”句法特征对比 | 第25-32页 |
2.1.3 “再”句法特征对比 | 第32-40页 |
2.1.4 小结 | 第40页 |
2.2 “还、又、再”与吉尔吉斯语、俄语相应表达之语用特征对比 | 第40-48页 |
2.2.1 “还”语用特征对比 | 第40-43页 |
2.2.2 “又”语用特征对比 | 第43-44页 |
2.2.3 “再”语用特征对比 | 第44-47页 |
2.2.4 小结 | 第47-48页 |
3 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习得汉语重复义副词“还、又、再”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48-58页 |
3.1 误代 | 第49-51页 |
3.1.1 “还”的误代 | 第49-50页 |
3.1.2 “又”的误代 | 第50-51页 |
3.1.3 “再”的误代 | 第51页 |
3.2 误加 | 第51-54页 |
3.2.1 “还”的误加 | 第51-52页 |
3.2.2 “又”的误加 | 第52-53页 |
3.2.3 “再”的误加 | 第53-54页 |
3.3 遗漏 | 第54-56页 |
3.3.1 “还”的遗漏 | 第54页 |
3.3.2 “又”的遗漏 | 第54-55页 |
3.3.3 “再”的遗漏 | 第55-56页 |
3.4 错序 | 第56-57页 |
3.4.1 “还”的错序 | 第56页 |
3.4.2 “又”的错序 | 第56-57页 |
3.4.3 “再”的错序 | 第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4 汉语重复义副词“还、又、再”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58-62页 |
4.1 留学生目的语规则的欠缺 | 第58页 |
4.2 留学生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 第58-59页 |
4.3 留学生母语的负迁移 | 第59-60页 |
4.4 其他因素 | 第60-62页 |
5 关于重复义副词“还、又、再”的教学建议 | 第62-65页 |
5.1 抓准教学重难点,找对教学方法 | 第62页 |
5.2 详解用法,多举实例 | 第62页 |
5.3 加强针对性的练习 | 第62-63页 |
5.4 因材施教 | 第63页 |
5.5 适度提高汉语教师外语水平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附录 1 | 第66-68页 |
附录 2 | 第68-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