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 第14-15页 |
1.3.4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研究 | 第15页 |
1.3.5 有待深化的问题及本文定位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6.1 教师专业化 | 第17-18页 |
1.6.2 教师专业成长 | 第18页 |
1.6.3 社会支持 | 第18页 |
1.6.4 农村中学 | 第18-19页 |
2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分析 | 第19-31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2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2.3 调查内容 | 第2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5 彝良县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2.5.1 性别构成 | 第20页 |
2.5.2 年龄构成 | 第20-21页 |
2.5.3 教龄结构 | 第21页 |
2.5.4 学历结构 | 第21-22页 |
2.5.5 职称结构 | 第22页 |
2.6 彝良县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2.6.1 教育知识 | 第22-24页 |
2.6.2 教育能力 | 第24-25页 |
2.6.3 专业成长途径 | 第25-27页 |
2.6.4 专业成长需求 | 第27-29页 |
2.7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3.1 积极因素 | 第31页 |
3.1.1 年轻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教育理念 | 第31页 |
3.1.2 教育改革的大形势,刺激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31页 |
3.1.3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 第31页 |
3.2 外在制约因素 | 第31-33页 |
3.2.1 社会环境 | 第31-32页 |
3.2.2 经费不足 | 第32页 |
3.2.3 学校因素制约 | 第32-33页 |
3.2.4 教师教育教学培训效果欠佳 | 第33页 |
3.2.5 家庭因素 | 第33页 |
3.3 内在制约因素 | 第33-36页 |
3.3.1 专业发展态度 | 第33-34页 |
3.3.2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第34页 |
3.3.3 传统教学观念 | 第34页 |
3.3.4 个人闲暇时间 | 第34-36页 |
4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支持途径建构 | 第36-46页 |
4.1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36-37页 |
4.1.1 傅乐.教师生涯关注阶段论 | 第36页 |
4.1.2 费斯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 第36-37页 |
4.1.3 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 第37页 |
4.2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支持途径框架构建 | 第37-39页 |
4.2.1 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4.2.2 社会支持途径综合框架 | 第38-39页 |
4.3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支持途径 | 第39-46页 |
4.3.1 政府支持系统 | 第39-40页 |
4.3.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系统 | 第40-41页 |
4.3.3 学校支持系统 | 第41-42页 |
4.3.4 地方高校支持系统 | 第42-43页 |
4.3.5 社会舆论支持途径 | 第43页 |
4.3.6 社会组织团体支持系统 | 第43-44页 |
4.3.7 非学术团体 | 第44页 |
4.3.8 个人发展系统 | 第44页 |
4.3.9 社会支持保障政策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6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