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1.3.1 路段自行车出行者感知与出行质量研究 | 第13-15页 |
1.3.2 自行车行为研究 | 第15-16页 |
1.3.3 现有研究总结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自行车出行者路段出行行为特性分析 | 第20-32页 |
2.1 自行车出行者路段骑行过程与行为特征 | 第20-22页 |
2.1.1 自行车出行者路段骑行行为过程 | 第20-21页 |
2.1.2 自行车出行者路段出行行为特征 | 第21-22页 |
2.2 出行者路段出行行为类型概括 | 第22-27页 |
2.2.1 占道行驶行为 | 第23-24页 |
2.2.2 超越行为 | 第24-26页 |
2.2.3 避让行为 | 第26-27页 |
2.3 出行者不同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2.3.1 占道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页 |
2.3.2 超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2.3.3 避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路段出行行为影响要素调查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52页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2-41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2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32-33页 |
3.1.3 调查结果 | 第33-41页 |
3.2 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41-45页 |
3.2.1 数据统计及分析软件 | 第41页 |
3.2.2 调查数据描述统计 | 第41-45页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51页 |
3.3.1 离散选择模型 | 第45-47页 |
3.3.2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 第47-49页 |
3.3.3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路段出行行为与环境感知要素关系模型 | 第52-78页 |
4.1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自行车路段占道行为模型 | 第52-58页 |
4.1.1 初始模型建立 | 第53页 |
4.1.2 占道行为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4.1.3 模型参数标定 | 第55-57页 |
4.1.4 最终占道行为模型 | 第57-58页 |
4.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超越与避让行为模型 | 第58-68页 |
4.2.1 初始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4.2.2 超越行为模型参数标定 | 第60-63页 |
4.2.3 最终超越行为模型 | 第63-64页 |
4.2.4 避让行为模型参数标定 | 第64-67页 |
4.2.5 最终避让行为模型 | 第67-68页 |
4.3 各类行为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68-76页 |
4.3.1 占道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 第69-71页 |
4.3.2 超越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 第71-74页 |
4.3.3 避让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自行车交通出行质量等级划分 | 第78-94页 |
5.1 自行车路段出行质量现有研究模型分析 | 第78-80页 |
5.1.1 美国HCM中自行车路段出行质量模型 | 第78页 |
5.1.2 国内路段自行车出行质量模型 | 第78-79页 |
5.1.3 本文中自行车交通出行质量研究思路 | 第79-80页 |
5.2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出行环境质量等级划分 | 第80-91页 |
5.2.1 三类行为同时处理时的自行车路段出行质量等级划分 | 第80-85页 |
5.2.2 三类行为归一后自行车路段出行质量等级划分 | 第85-88页 |
5.2.3 两类方法对比后的自行车路段出行质量等级划分 | 第88-91页 |
5.3 研究成果应用分析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8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94-95页 |
6.2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95-96页 |
6.3 论文不足与今后研究方向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