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2页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第11页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备受政府关注第11-12页
        (三)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9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第18-19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第19页
        (二)义务教育第19-20页
        (三)教育公平第20页
    四、研究意义第20-21页
        (一)理论意义第20页
        (二)实践意义第20-21页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23页
        (一)研究思路第21-22页
        (二)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现状调查第23-33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23-24页
        (一)学校及教师基本情况第23页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家长基本情况第23-24页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起点现状第24-25页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各校比例对比第24-25页
        (二)公立学校片区内外招生计划对比第25页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过程现状第25-31页
        (一)办学条件第25-26页
        (二)学校师资第26-28页
        (三)课内外资源分配第28-30页
        (四)人际交往第30-31页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结果现状第31-33页
        (一)心理健康第31-32页
        (二)学业成绩第32-33页
第三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第33-40页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起点不公平第33-34页
        (一)入学条件限制导致公立学校入学门槛过高第33页
        (二)公立学校学位分配不均衡导致入学机会不平等第33-34页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过程不公平第34-38页
        (一)城郊结合部学校和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缺乏保障第35页
        (二)城郊结合部学校和民办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育质量第35-36页
        (三)城区公立学校课内外资源分配欠合理影响学习积极性第36-37页
        (四)城区公立学校学生间交往不平等导致班级融入困难第37-38页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结果不公平第38-40页
        (一)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第38-39页
        (二)学业成绩较差导致升学困难第39-40页
第四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第40-46页
    一、国家层面第40-43页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第40-41页
        (二)教育投入和财政机制无法满足义务教育需要第41-42页
        (三)校际资源配置失衡造成明显的教育条件差异第42-43页
    二、学校层面第43-45页
        (一)学校缺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殊管理”第43-44页
        (二)教师缺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倾斜对待”第44页
        (三)同伴群体缺少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互动交流”第44-45页
    三、社会层面第45-46页
        (一)社会支持不足,缺乏长效帮扶机制第45页
        (二)社区管理力度不够,融合度较低第45-46页
第五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第46-51页
    一、国家层面第46-48页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城乡差别第46页
        (二)加大教育投入,改革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第46-47页
        (三)均衡义务教育校际资源配置,扶持薄弱学校发展第47-48页
    二、学校层面第48-49页
        (一)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管理,给予更多人文关怀第48页
        (二)教师适度“倾斜”分配教育资源,创建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第48-49页
        (三)班级内树立平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49页
    三、社会层面第49-51页
        (一)成立服务组织,加大对农民工家庭的帮扶力度第49页
        (二)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区融入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附录第57-65页
致谢第65-69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权激励与管理者风险偏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Z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