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流动儿童教育中的区隔现象研究--以Q市S区为个案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6页
    一、研究缘起第8-9页
    二、概念界定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4页
    四、研究目的与思路第14-15页
    五、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流动的教育:Q市“两为主”政策实施现状考察第16-33页
    第一节 Q市“两为主”政策实施背景第16-21页
        一、Q市基本情况介绍第16-17页
        二、Q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情况第17-21页
    第二节 Q市“两为主”政策的地方化运行第21-23页
    第三节 Q市S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实证分析第23-33页
        一、流动人口以“乡-城流动”为主,家庭经济、文化资本薄弱第23-28页
        二、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多于本地人口,流动儿童多为长期流动第28-30页
        三、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期待偏高,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第30-32页
        四、流动儿童就学政策满意度偏低,入学手续繁琐为主因第32-33页
第二章 内外之别:Q市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多维呈现第33-47页
    第一节 “本地人”与“外地人”入学条件的差异第33-37页
        一、入学政策文本差异背后的玄机第33-36页
        二、耐人寻味的“家访”第36-37页
    第二节 “两为主”政策背景下公办学校的流动与分层第37-42页
        一、“没有空余学位”的优质学校第37-38页
        二、“陷入恶性循环”的薄弱学校第38-40页
        三、由强变弱的“省规范化学校”第40-41页
        四、被迫整合的弱校与强校第41-42页
    第三节 公办学校场域中流动儿童的现实处境第42-47页
        一、“输在起跑线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第42-43页
        二、“被散养的童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第43-44页
        三、“枯竭的课堂”:流动儿童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第44-45页
        四、“向命运的诘问”: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面临困境第45-47页
第三章 教育中的区隔:Q市流动儿童就学政策特征分析第47-60页
    第一节 “区隔”的基本内涵第47-48页
    第二节 原初性区隔的弱化与跨越第48-50页
        一、流动儿童对空间区隔的不完全跨越第48-49页
        二、政策性福利对原初性区隔的弱化作用第49-50页
    第三节 “新区隔”的型构与累积第50-55页
        一、教育政策场域中“新区隔”的发酵第50-51页
        二、流动儿童与薄弱学校的双向弱化后果第51-52页
        三、“新区隔”形成的政策诱因分析第52-55页
    第四节 文化区隔的生成与强化第55-60页
        一、流动儿童城市文化认同中的两种状态第56页
        二、从“文化资本理论”看流动儿童的学业弱势第56-57页
        三、从“区隔融合理论”看流动儿童的融入困境第57-58页
        四、双重弱势中的流动儿童:底层人与异乡人第58-60页
第四章 区隔的超越:治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第60-69页
    第一节 化解“新区隔”何以可能——刚性政策的调整空间第60-63页
        一、改革流动儿童教育“两为主”政策第60-62页
        二、探索公共教育的多样化实现方式第62-63页
    第二节 破除原初性区隔:户籍不应该成为障碍第63-65页
        一、促进流动儿童教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第63-64页
        二、逐步完善“乡—城流动人口”城市生活保障体系第64-65页
    第三节 教育实质公平与形式公平之间的选择第65-69页
        一、教育均衡是“就近入学”政策公平的前提条件第65-66页
        二、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第66-69页
附录A第69-72页
附录B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改革的教师--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教师主体身份建构
下一篇:学生话语权研究--以南京市N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