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活动设计与实践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1.1 选题缘由第8-10页
        1.1.1 传统文化需要大众化的教育传承第8-9页
        1.1.2 数字时代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形式第9页
        1.1.3 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互助学习消除了时空限制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分类第10-12页
        1.2.2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现状第12-15页
        1.2.3 互助学习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基于智能平台的移动互助学习第16-17页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第17-19页
        1.3.1 问题的提出第17页
        1.3.2 问题分析第17-1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论文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互助学习的理论探索第21-29页
    2.1 互助学习理论综述第21-26页
        2.1.1 互助学习的缘起第21-22页
        2.1.2 互助学习理论的发展概述第22-24页
        2.1.3 互助学习的影响因素第24-26页
    2.2 网络环境下的互助学习第26-29页
        2.2.1 信息技术促进互助学习发展第26-27页
        2.2.2 网络环境下互助学习面临的质疑第27-28页
        2.2.3 网络环境下互助学习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启示第28-29页
第三章 社区传统文化互助学习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第29-38页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第29-30页
        3.1.1 调查目的第29页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9-30页
    3.2 结果分析第30-36页
        3.2.1 小学生对家乡文化认知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3.2.2 退休老人互助学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2-34页
        3.2.3 退休老人参与学习的幸福感访谈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3.3 问题分析与总结第36-38页
        3.3.1 问题分析第36页
        3.3.2 祖孙互助学习开展形式的选择第36-37页
        3.3.3 祖孙互助学习参与者的选择第37页
        3.3.4 祖孙互助学习的实施建议第37-38页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式的学习活动设计与模型构建第38-44页
    4.1“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式的学习”活动内涵第38-39页
        4.1.1 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内涵解读第38页
        4.1.2 祖孙互助形式的意义第38-39页
    4.2 组成要素分析第39页
    4.3 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学习的模型构建第39-42页
        4.3.1 模型的构建第39-40页
        4.3.2 不同层面的阐释第40-42页
    4.4 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学习的活动流程设计第42-44页
第五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祖孙互助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活动行动研究第44-57页
    5.1 活动准备第44-48页
        5.1.1 学习者分析第44-45页
        5.1.2 学习内容第45页
        5.1.3 学习目标第45-46页
        5.1.4 活动范围选择第46-47页
        5.1.5 活动流程第47-48页
    5.2 活动评价工具选择第48-50页
        5.2.1 知识测验第48页
        5.2.2 访谈提纲第48页
        5.2.3 观察记录表第48-50页
    5.3 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第50-53页
        5.3.1 对已有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典型案例分析第50-52页
        5.3.2“吴地文化教育传承”微信公众平台的资源设计第52-53页
        5.3.3 资源的制作第53页
    5.4 三轮学习活动的实施第53-57页
        5.4.1 活动安排第53-54页
        5.4.2 三轮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第54-57页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第57-69页
    6.1 知识测验差异性分析第57-59页
        6.1.1 测验整体情况第57页
        6.1.2 分项情况第57-59页
        6.1.3 知识测验总结与讨论第59页
    6.2 观察记录表情况分析第59-64页
        6.2.1 活动结构分析第61-62页
        6.2.2 活动细节分析第62-63页
        6.2.3 观察记录总结与讨论第63-64页
    6.3 访谈分析第64-69页
        6.3.1 退休老人访谈分析第64-66页
        6.3.2 小学生访谈分析第66-67页
        6.3.3 退休老人访谈总结与讨论第67-69页
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第69-71页
    主要结论第69-70页
    研究局限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附录一第76-78页
附录二第78-80页
附录三第80-81页
附录四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愁》课例比较研究--基于教学价值生成的视角
下一篇:《去年的树》课例比较分析--童话创意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