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训练效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共感综述第10-18页
        1.1.1 共感的研究起源第10页
        1.1.2 共感的内涵第10-12页
        1.1.3 共感的层次与水平第12-14页
        1.1.4 共感的测量第14-15页
        1.1.5 共感的训练第15-18页
    1.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概念第18-20页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第20-24页
    2.1 问题提出第20-21页
    2.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2.2.1 理论意义第21-22页
        2.2.2 现实意义第22页
    2.3 研究设计第22-24页
第3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现状第24-36页
    3.1 研究目的第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27页
        3.2.1 研究对象第24-25页
        3.2.2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2.3 研究过程第26-27页
        3.2.4 数据处理第2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3.3.1 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一般特点第27页
        3.3.2 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27-28页
        3.3.3 不同专业背景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28页
        3.3.4 有无职业资格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28-29页
        3.3.5 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一般特点第29页
        3.3.6 不同学校的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29-30页
        3.3.7 有无学习咨询技能的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30页
        3.3.8 有无职业资格的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30-31页
        3.3.9 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年级差异第31-32页
        3.3.10 职前职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32页
    3.4 讨论第32-35页
        3.4.1 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特点第32-33页
        3.4.2 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特点第33-34页
        3.4.3 在职与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的差异第34-35页
    3.5 结论第35-36页
第4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训练效果研究第36-44页
    4.1 研究目的第36页
    4.2 研究方法第36-39页
        4.2.1 研究对象第36页
        4.2.2 研究工具第36-37页
        4.2.3 共感训练方案的制定第37-38页
        4.2.4 研究程序第38-39页
        4.2.5 数据处理第39页
    4.3 结果分析第39-41页
        4.3.1 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共感前后测描述性统计第39-40页
        4.3.2 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协方差分析第40页
        4.3.3 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共感前后测描述性统计第40页
        4.3.4 职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协方差分析第40-41页
    4.4 讨论第41-42页
        4.4.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训练的效果第41-42页
        4.4.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第42页
    4.5 结论第42-44页
第5章 总讨论第44-48页
    5.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训练的重要性第44-45页
    5.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培训课程的开发第45页
    5.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注意事项第45-48页
第6章 总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附录第56-66页
    附录1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第56-57页
    附录2 助人反应问卷(Helpful Responses Questionnaire,HRQ)第57-58页
    附录3 心理咨询专项技能成长训练誓约书第58-59页
    附录4 共感训练方案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差异--基于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
下一篇: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