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概述 | 第16-18页 |
2.1.1 社会适应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 | 第17-18页 |
2.2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 第18-22页 |
2.2.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2.2.3 攻击性行为概念 | 第20-21页 |
2.2.4 攻击性行为的测量方法 | 第21-22页 |
2.3 社会适应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2-24页 |
2.3.1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 | 第22-23页 |
2.3.2 攻击性行为与社会适应 | 第23-24页 |
2.4 近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社会行为神经机制 | 第24-28页 |
2.4.1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2.4.2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青少年上的优势 | 第24-25页 |
2.4.3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神经机制 | 第25-28页 |
第3章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3.1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8页 |
3.2 本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第4章 研究一 不同适应类型下青少年外显社会行为特点 | 第30-3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2.1 被试 | 第30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4.3.1 社会适应双功能模型的划分结果及描述 | 第32页 |
4.3.2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自评和他评指标与社会适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描述 | 第32-33页 |
4.3.3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自评和他评社会行为的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34-36页 |
4.4.1 社会适应双功能与自评和他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4.4.2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比较 | 第34-35页 |
4.4.3 研究一结论 | 第35-36页 |
第5章 研究二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内隐社会行为特点 | 第36-44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5.2.1 被试筛选 | 第36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5.2.3 实验仪器及统计分析 | 第3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5.3.1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不同联结方式反应时比较 | 第39-40页 |
5.3.2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内隐与外显社会行为的差异检验 | 第40-42页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5.4.1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内隐社会行为差异 | 第42页 |
5.4.2 青少年的自评、他评和内隐社会行为相关及检验 | 第42-43页 |
5.4.3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自评、他评及内隐社会行为差异 | 第43页 |
5.4.4 研究二结论 | 第43-44页 |
第6章 研究三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的内隐亲社会和内隐攻击的神经机制 | 第44-54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6.2.1 被试筛选 | 第44-45页 |
6.2.2 实验程序 | 第45页 |
6.2.3 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6.2.4 实验测量的流程 | 第46页 |
6.2.5 统计学方法 | 第46-4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6.3.1 不同社会适应类型青少年其静息态血氧改变量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6.3.2 不同类型青少年亲社会 IAT 测验时含氧血红蛋白改变量差异比较 | 第48-50页 |
6.3.3 不同类型青少年攻击 IAT 测验时的血氧蛋白改变量差异比较 | 第50-51页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51-54页 |
6.4.1 不同社会适应类型青少年在静息态下的前额叶激活差异 | 第51-52页 |
6.4.2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在亲社会任务时的前额叶差异 | 第52页 |
6.4.3 不同适应类型青少年在攻击任务时的前额叶差异 | 第52-53页 |
6.4.4 研究三结论 | 第53-5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不足和创新点 | 第54-56页 |
7.1 总研究结论 | 第54页 |
7.2 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54页 |
7.3 创新点 | 第54-56页 |
7.3.1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7.3.2 研究特色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