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1 攻击性研究综述第13-23页
        1.1.1 攻击性概念提出第13-14页
        1.1.2 攻击性的分类第14-16页
        1.1.3 攻击性理论及其模型第16-18页
        1.1.4 攻击性的测量第18-19页
        1.1.5 攻击性影响因素研究第19-21页
        1.1.6 领悟社会支持与攻击性第21页
        1.1.7 共情与攻击性第21-22页
        1.1.8 攻击性的干预研究第22-23页
    1.2 领悟社会支持研究综述第23-26页
        1.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提出第23-24页
        1.2.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第24-25页
        1.2.3 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5页
        1.2.4 领悟社会支持与共情第25-26页
    1.3 共情研究综述第26-33页
        1.3.1 共情概念的提出第26-27页
        1.3.2 共情理论及假设学说第27-30页
        1.3.3 共情的测量第30-31页
        1.3.4 影响共情的神经神物因素第31页
        1.3.5 共情相关研究第31-32页
        1.3.6 共情干预研究第32-33页
    1.4 问题提出与创新第33-37页
        1.4.1 问题提出第33-34页
        1.4.2 研究意义第34-37页
第2章 初中生攻击性与共情、领悟社会支持的发展特点及关系探索第37-57页
    2.1 研究目的及假设第37页
    2.2 研究程序及研究对象第37-38页
    2.3 研究工具第38-39页
    2.4 研究结果第39-51页
        2.4.1 初中生攻击性的特点第39-41页
        2.4.2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特点第41-44页
        2.4.3 初中生共情水平的特点第44-47页
        2.4.4 领悟社会支持、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第47-51页
    2.5 讨论第51-57页
        2.5.1 初中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第51-52页
        2.5.2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发展特点第52-53页
        2.5.3 初中生共情发展特点第53-54页
        2.5.4 领悟社会支持、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讨论第54-57页
第3章 攻击性课程干预研究第57-71页
    3.1 研究目的、意义及假设第57-58页
        3.1.1 研究目的第57页
        3.1.2 研究意义第57-58页
        3.1.3 研究假设第58页
    3.2 研究方法第58-59页
        3.2.1 被试的选择第58页
        3.2.2 主试人员第58页
        3.2.3 研究工具第58-59页
    3.3 实验设计第59-65页
        3.3.1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第59页
        3.3.2 实验设计第59页
        3.3.3 干预方式第59页
        3.3.4 干预步骤第59-61页
        3.3.5 干预课程内容第61-65页
        3.3.6 数据处理第65页
    3.4 研究结果第65-69页
        3.4.1 干预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第65-68页
        3.4.2 学生自我评鉴分析第68-69页
    3.5 讨论第69-71页
        3.5.1 干预实验前后比较第69页
        3.5.2 学生自评结果讨论第69-71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4.1 研究结论第71页
    4.2 研究评价及不足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附录第81-87页
致谢第87-8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感能力训练效果研究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