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三)访谈法 | 第14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教师心理素质理论基础解析 | 第16-21页 |
一、教师心理素质概念及内涵 | 第16-17页 |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 | 第16页 |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衡量教师心理素质的标准 | 第17-21页 |
(一)文化层面 | 第17页 |
(二)社会层面 | 第17-18页 |
(三)专业层面 | 第18-19页 |
(四)人格层面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第21-27页 |
一、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 第21-24页 |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内容 | 第21-23页 |
(二)从教师专业结构研究教师心理素质 | 第23-24页 |
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其他专业知能的提高 | 第24-25页 |
(一)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 第24-25页 |
(二)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第25页 |
(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 | 第25页 |
三、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改进教师专业行为 | 第25-27页 |
(一)有利于教师合理的言语和情感的反映 | 第26页 |
(二)有利于教师仪表形象的完美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 | 第27-36页 |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 | 第27-30页 |
(一)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 第30页 |
二、教师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30-32页 |
(一)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有待增强 | 第30-31页 |
(二)性格品质有待完善 | 第31页 |
(三)心理承受力有待加强 | 第31页 |
(四)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第31页 |
(五)工作压力有待舒缓 | 第31-32页 |
(六)职业倦怠感有待改善 | 第32页 |
(七)价值观的错误偏移 | 第32页 |
三、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内部因素 | 第32-33页 |
(一)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 第32页 |
(二)教师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 | 第32-33页 |
(三)教师的“完美主义” | 第33页 |
(四)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 第33页 |
四、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 | 第33-36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33-34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 第36-41页 |
一、基于个人层面的提升策略 | 第36-37页 |
(一)认识自我 | 第36页 |
(二)热爱本职工作 | 第36页 |
(三)做情绪的主人 | 第36页 |
(四)融洽的人际关系 | 第36-37页 |
(五)提高心理保健意识 | 第37页 |
(六)塑造健全人格 | 第37页 |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提升策略 | 第37-39页 |
(一)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 第38页 |
(二)减轻工作压力 | 第38页 |
(三)人性管理 | 第38-39页 |
(四)完善考评机制 | 第39页 |
三、基于社会层面的提升策略 | 第39-41页 |
(一)以新的理念认识教师职业 | 第39-40页 |
(二)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与保障体系 | 第40页 |
(三)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机构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