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方言民俗词语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一、容城县概况 | 第7-9页 |
| 二、容城方言概况 | 第9-10页 |
| 三、容城方言民俗词语研究现状及价值 | 第10-14页 |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4页 |
| 五、调查合作人介绍 | 第14页 |
| 六、相关说明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容城方言民俗词语概述 | 第15-37页 |
| 一、物质民俗词语 | 第15-21页 |
| (一) 生产民俗 | 第15-16页 |
| (二) 居住民俗 | 第16-17页 |
| (三) 饮食民俗 | 第17-20页 |
| (四) 器用民俗 | 第20-21页 |
| (五) 服饰民俗 | 第21页 |
| (六) 医药保健民俗词语 | 第21页 |
| 二、社会民俗词语 | 第21-33页 |
| (一) 婚姻民俗 | 第21-25页 |
| (二) 丧葬民俗 | 第25-28页 |
| (三) 生育民俗 | 第28-30页 |
| (四) 节令民俗 | 第30-31页 |
| (五) 游艺民俗 | 第31-33页 |
| (六) 交往民俗 | 第33页 |
| 三、精神民俗词语 | 第33-34页 |
| 四、语言民俗词语 | 第34-37页 |
| (一) 称谓民俗 | 第35页 |
| (二) 俗语民俗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容城方言民俗词语文化特点 | 第37-46页 |
| 一、反映历史生活遗迹 | 第37-38页 |
| 二、反映生活习惯及方式 | 第38-41页 |
| 三、反映社会心理 | 第41-46页 |
| (一) 重道重孝心理 | 第41-42页 |
| (二) 重视感情心理 | 第42-43页 |
| (三) 鬼神迷信思想 | 第43-44页 |
| (四) 男尊女卑思想 | 第44-45页 |
| (五) 外来文化思想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容城方言民俗词语的构成 | 第46-58页 |
| 一、方言中的古语词 | 第46-47页 |
| 二、构词形式分析 | 第47-49页 |
| (一) 动宾结构词 | 第47-48页 |
| (二) 偏正结构 | 第48页 |
| (三) 联合结构 | 第48页 |
| (四) 单纯词 | 第48页 |
| (五) 主谓结构 | 第48页 |
| (六) 补充结构 | 第48页 |
| (七) 附加式 | 第48页 |
| (八) “的”字短语 | 第48-49页 |
| 三、词尾“儿” | 第49-50页 |
| 四、造词类型 | 第50-51页 |
| (一) 直接命名 | 第50-51页 |
| (二) 间接命名 | 第51页 |
| 五、与普通话的差异 | 第51-58页 |
| (一) 语素的选择差异 | 第51-52页 |
| (二) 语素组合方式差异 | 第52-53页 |
| (三) 音节数量差异 | 第53页 |
| (四) 造词方式差异 | 第53-55页 |
| (五) 词语的词义差异 | 第55-56页 |
| (六) 词语词性差异 | 第56页 |
| (七) 感情色彩差异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