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叙事语篇模糊回指的认知及功能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22-46页 |
| ·回指现象研究回顾 | 第22-33页 |
| ·国外回指研究 | 第23-31页 |
| ·国内回指研究 | 第31-33页 |
| ·模糊语言研究回顾 | 第33-43页 |
| ·模糊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33-36页 |
| ·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 第36-43页 |
| ·模糊回指研究回顾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语言的模糊性本质 | 第46-77页 |
| ·模糊语言的界定 | 第46-53页 |
| ·模糊的定义 | 第46-49页 |
| ·模糊性与多义性、歧义性 | 第49-50页 |
| ·模糊语言的界定 | 第50-53页 |
|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 第53-65页 |
| ·语言模糊性的哲学基础 | 第53-55页 |
| ·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 第55-65页 |
|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准性的关系 | 第65-69页 |
|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 第66-67页 |
| ·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 | 第67-68页 |
| ·语言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 第68-69页 |
| ·模糊语言的功能 | 第69-75页 |
| ·推动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 第70页 |
| ·语用功能 | 第70-71页 |
| ·美学价值 | 第71-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四章 模糊回指的界定及分类 | 第77-131页 |
| ·回指的定义 | 第77-82页 |
| ·回指的模糊性及其根源 | 第82-93页 |
| ·所指与能指的模糊照应关系 | 第82-85页 |
| ·语境依赖性 | 第85-86页 |
| ·经济性原则 | 第86-87页 |
| ·代词的模糊性 | 第87-93页 |
| ·模糊回指 | 第93-104页 |
| ·同指在回指中作用 | 第94-96页 |
| ·模糊回指的界定 | 第96-99页 |
| ·与传统回指研究的区别 | 第99-103页 |
| ·模糊回指的语言形式 | 第103-104页 |
| ·模糊回指的分类 | 第104-129页 |
| ·演化回指 | 第105-108页 |
| ·概述回指 | 第108-109页 |
| ·抽象实体回指 | 第109-115页 |
| ·间接回指 | 第115-120页 |
| ·转喻回指 | 第120-123页 |
| ·代词回指 | 第123-127页 |
| ·句法歧义回指 | 第127-129页 |
| ·小结 | 第129-131页 |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视角的模糊回指研究 | 第131-194页 |
| ·传统理论驱动下的模糊回指研究 | 第131-162页 |
| ·可及性理论 | 第131-140页 |
| ·认知参照点理论 | 第140-147页 |
| ·最佳关联度理论 | 第147-155页 |
| ·“框棂关系”理论 | 第155-160页 |
| ·简评 | 第160-162页 |
| ·基于“向右”取向的模糊回指研究 | 第162-191页 |
| ·角色/值与篇章连贯 | 第165-171页 |
| ·回指过程中的扩散激活 | 第171-177页 |
| ·匹配与关联 | 第177-183页 |
| ·模糊回指中角色与值的转换 | 第183-191页 |
| ·简评 | 第191页 |
| ·小结 | 第191-194页 |
| 第六章 模糊回指的功能 | 第194-217页 |
| ·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 | 第194-201页 |
| ·提示功能 | 第195页 |
| ·简洁高效 | 第195-198页 |
| ·明晰概念 | 第198-200页 |
| ·扩展概念 | 第200-201页 |
| ·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 | 第201-210页 |
| ·制造含蓄效果 | 第202-205页 |
| ·表达立场态度 | 第205-207页 |
| ·体现礼貌原则 | 第207-210页 |
| ·模糊回指的修辞功能 | 第210-215页 |
|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 第210-211页 |
| ·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 第211-214页 |
| ·使语言得体并富有美学效果 | 第214-215页 |
| ·小结 | 第215-21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217-222页 |
| ·主要发现 | 第217-219页 |
| ·研究启示 | 第219-220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20-2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23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与的项目 | 第236-238页 |
| 致谢 | 第238-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