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五、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积极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 第20-22页 |
一、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必然性 | 第20-21页 |
二、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可能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第22-24页 |
一、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 第22-23页 |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 第23页 |
三、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 第24-25页 |
一、倡导积极的取向 | 第24页 |
二、致力于实现价值的回归 | 第24-25页 |
三、坚持科学实证 | 第25页 |
第四节 积极心理学的功能 | 第25-27页 |
一、积极增进 | 第25页 |
二、积极预防 | 第25-26页 |
三、积极治疗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 第28-2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第29-3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二、研究程序 | 第29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29页 |
四、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0-35页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现状 | 第30-32页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状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现状 | 第33-34页 |
四、教师队伍及与学生关系现状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第35-37页 |
一、学生层面分析 | 第35-36页 |
二、教师层面分析 | 第36页 |
三、学校层面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启示及对策建议 | 第38-48页 |
第一节 研究启示 | 第38-39页 |
一、积极心理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38页 |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 第38页 |
三、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 第38-39页 |
四、积极心理学促进和谐教育环境的完善 | 第39页 |
第二节 实效性对策 | 第39-47页 |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化解二者兼顾 | 第39-40页 |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第40-41页 |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拓宽 | 第41-43页 |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第43-45页 |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环境的构建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一 | 第52-55页 |
附录二 | 第55-57页 |
附录三 | 第57-58页 |
附录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