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Contents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3页 |
|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现汉》(6)中新增词语简介 | 第14-22页 |
| (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音节及词性分布情况 | 第14-18页 |
| 1. 单音节新增词语 | 第14页 |
| 2. 双音节新增词语 | 第14-15页 |
| 3. 三音节新增词语 | 第15-16页 |
| 4. 四音节新增词语 | 第16-17页 |
| 5. 五音节新增词语 | 第17页 |
| 6. 六音节新增词语 | 第17页 |
| 7. 七音节以上新增词语 | 第17-18页 |
| (二) 《现汉》(6)新增词语所涉及的语义领域 | 第18-22页 |
| 1. 经济类新增词语 | 第18页 |
| 2. 法律类新增词语 | 第18-19页 |
| 3. 艺术类新增词语 | 第19页 |
| 4. 教体类新增词语 | 第19页 |
| 5. 交通类新增词语 | 第19页 |
| 6. 房屋建筑类新增词语 | 第19-20页 |
| 7. 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 | 第20页 |
| 8. 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 | 第20页 |
| 9. 社会群体类新增词语 | 第20-21页 |
| 10. 社会保障新增词语 | 第21-22页 |
| 二、 《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与生成途径 | 第22-27页 |
| (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 | 第22-24页 |
| 1. 源于方言的新增词语 | 第22-23页 |
| 2. 源于外语的新增词语 | 第23-24页 |
| (二) 《现汉》(6)新增词语的构成方式 | 第24-27页 |
| 1. 《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 | 第24页 |
| 2. 《现汉》(6)增收的字母词 | 第24-25页 |
| 3. 传统构词法构成的其他词语 | 第25-27页 |
| 三、 《现汉》(6)新增词语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 第27-36页 |
| (一) 语言与社会共变 | 第27-30页 |
| 1. 新的现实现象出现及人类认识深化为新词新语 | 第27-28页 |
| 2. 音节数、词性、语义领域反映的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 | 第28-30页 |
| (二) 汉语与外语的接触 | 第30-31页 |
| (三) 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 | 第31-36页 |
| 1. 《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 | 第32页 |
| 2. 《现汉》(6)反映的部分方言的方言活力 | 第32-36页 |
| 四、 《现汉》(6)反映的规范意识 | 第36-42页 |
| (一) 《现汉》(6)动态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 第36-38页 |
| (二) 《现汉》(6)科学的语言使用规范观 | 第38-39页 |
| (三) 《现汉》(6)关于异形词的处理 | 第39-40页 |
| (四) 《现汉》(6)反映的词、语意识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