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高氧气调包装生鲜调理猪肉保鲜及菌相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9页
 1 调理猪肉研发及其保鲜的研究第13-16页
   ·生鲜调理猪肉研发现状第13-14页
   ·气调包装的研究第14-16页
     ·气调包装保鲜机理第14-15页
     ·气调包装保鲜研究第15-16页
 2 冷却肉质品中主要污染微生物种类第16-20页
   ·猪肉制品微生物来源第16页
     ·内源性污染第16页
     ·外源性污染第16页
   ·猪肉制品污染微生物种类第16-17页
     ·冷却肉中微生物腐败第16-17页
     ·气调包装中优势微生物第17页
   ·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第17-20页
     ·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第17-18页
     ·DGGE技术的原理第18-19页
     ·DGGE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第19页
     ·DGGE技术在肉品中的应用第19-20页
     ·DGGE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第20页
 3 冷却肉中主要腐败菌及菌相变化第20-24页
   ·肉制品的腐败第20-21页
   ·肉中的初始菌落数与货架期第21页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第21-22页
   ·肉储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变化第22-23页
   ·肉中主要腐败菌的生长代谢特性第23-24页
     ·热死环丝菌第23页
     ·假单胞菌第23页
     ·肠杆菌科第23-24页
     ·乳酸菌第24页
 4 存在问题和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存在问题第24页
   ·研究目的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9页
第二章 高氧气调包装生鲜调理猪肉保鲜研究第29-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原料肉第29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9-30页
   ·实验方法第30-31页
     ·生鲜调理猪肉的制备第30页
     ·包装方法第30页
     ·正交实验方法第30-31页
     ·测定方法第31页
   ·统计与分析第31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1-41页
   ·鲜肉与调理猪肉各指标对比分析第31-32页
   ·生鲜调理猪肉调制配方正交实验菌落总数变化第32-37页
     ·菌落总数变化第32-33页
     ·菌落总数回归分析第33-34页
     ·食盐和复合香辛料含量对菌落总数的交互作用第34-35页
     ·食盐和料酒含量对菌落总数的交互作用第35-36页
     ·复合香辛料和料酒含量对菌落总数的交互作用第36-37页
   ·生鲜调理猪肉调制配方正交实验pH值变化第37-39页
     ·pH值变化第37-38页
     ·以pH值为目标的回归分析第38-39页
   ·生鲜调理猪肉调制配方正交实验剪切力值变化第39-40页
     ·剪切力值变化第39-40页
     ·以剪切力值为目标的回归分析第40页
   ·生鲜调理猪肉调制配方正交实验色差(a值)变化第40-41页
   ·生鲜调理猪肉最优调制配方确定第41页
 3 结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第三章 高氧气调包装生鲜调理猪肉冷藏过程中主要腐败菌的快速鉴定第45-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仪器和试剂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样品的处理第46页
     ·细菌总DNA的提取第46页
     ·PCR反应第46-47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47页
     ·DNA的回收、纯化和测序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细菌16S rDNA V6~V8可变区的PCR结果第47-48页
   ·细菌DGGE图谱主要条带的DNA序列分析第48页
   ·割胶条带测序及结果分析第48-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4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四章 高氧气调包装生鲜调理猪肉贮藏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变化分析第55-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材料与仪器第55-56页
     ·原料肉第55页
     ·仪器与试剂第55-56页
     ·培养基第56页
   ·实验方法第56-57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56页
     ·样品的处理第56-57页
     ·微生物选择性培养计数第57页
   ·数据统计处理第57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7-63页
   ·生鲜调理猪肉的初始菌相分析第57-58页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58-59页
   ·肠杆菌科菌的变化第59-60页
   ·葡萄球菌属的变化第60-61页
   ·假单胞菌属的变化第61-62页
   ·热死环丝菌属的变化第62-63页
 3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全文结论第65-67页
创新说明第67-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牛肉产量自动分级技术研究
下一篇:火鸡肌肉中丙氨酰氨肽酶酶学特性及风干成熟工艺对其活性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