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10-29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0-24页 |
·延时自我认知的概念缘起与界定 | 第10-15页 |
·自我的时间属性 | 第10-13页 |
·自我认知的涵义 | 第13-14页 |
·延时自我认知概念的提出 | 第14-15页 |
·本文中延时自我认知概念的定义 | 第15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起源 | 第15-16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工具的基本逻辑 | 第16页 |
·延时标记测验的两类任务 | 第16-17页 |
·研究工具的有效性 | 第17-18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研究 | 第18-24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 | 第18-22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基础 | 第22-24页 |
2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9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的具体内容 | 第27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7-29页 |
·理论意义 | 第27页 |
·实践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9-40页 |
1 研究 1 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横向研究 | 第29-35页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被试 | 第29页 |
·实验材料及布置 | 第29-30页 |
·人员安排 | 第30页 |
·研究程序 | 第30-32页 |
·编码和统计 | 第32-33页 |
·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的有效性 | 第33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效应 | 第33-35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性别特征 | 第35页 |
2 研究 2 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纵向研究 | 第35-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被试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及布置 | 第36页 |
·人员安排 | 第36页 |
·研究程序 | 第36-37页 |
·编码和统计 | 第37页 |
·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时间 | 第37-38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趋势 | 第38-40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0-47页 |
1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工具 | 第40-42页 |
·本文中延时自我认知的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情景实验的形式 | 第40页 |
·研究范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发生指标的确定 | 第41-42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测查工具有效性分析 | 第42页 |
2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 | 第42-44页 |
3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性别特征 | 第44-45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5页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45页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45页 |
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5-47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多方法评定工具的建立 | 第45-46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基础的探讨 | 第46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与其他能力关系的研究 | 第46页 |
·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展特点的考察 | 第46-47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
附录 A | 第52-53页 |
附录 B | 第53-55页 |
附录 C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