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教学备课平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定位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定位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13页 |
·学习理论 | 第13-16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3-14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学习环境 | 第16页 |
·整合点 | 第16-17页 |
·对外汉字教学 | 第17页 |
·备课平台界定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欧美学生汉字习得规律研究 | 第18-24页 |
·汉字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汉字自身因素 | 第18页 |
·学习者因素 | 第18-19页 |
·教学法因素 | 第19页 |
·欧美学生汉字学习特点分析 | 第19-21页 |
·零基础阶段初始特点 | 第20页 |
·初、中高级阶段过程特点 | 第20-21页 |
·汉字习得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汉字本身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学习者认知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欧美汉字教学整合点及解决方法研究 | 第24-29页 |
·共性整合点分类 | 第24-26页 |
·“汉字蜜月”与“汉字休克”的冲突 | 第24页 |
·汉字读音误读 | 第24-25页 |
·汉字书写错误 | 第25页 |
·字义理解困难 | 第25页 |
·汉字文化激趣 | 第25-26页 |
·整合点解决方法研究 | 第26-29页 |
·零基础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 第26-27页 |
·初级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 第27-28页 |
·中高级阶段信息技术支撑方式 | 第28-29页 |
第五章 欧美汉字教学备课平台的分析和设计 | 第29-33页 |
·备课平台总体设计 | 第29-30页 |
·总体结构 | 第29-30页 |
·设计原则 | 第30页 |
·功能模块介绍 | 第30-33页 |
·文件 | 第31页 |
·编辑 | 第31页 |
·资源库 | 第31页 |
·构建工具 | 第31-32页 |
·辅助工具 | 第32页 |
·汉字溯源 | 第32页 |
·汉字趣谈 | 第32页 |
·测试与练习 | 第32-33页 |
第六章 应用案例及对比成效分析 | 第33-38页 |
·课前准备 | 第33-34页 |
·教材分析 | 第33页 |
·学生分析 | 第33页 |
·教学目标 | 第33-34页 |
·教学过程设计 | 第34-36页 |
·对比成效分析 | 第36-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