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软件产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以成都天府软件园软件知识型员工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32页 |
| ·激励理论 | 第18-23页 |
| ·激励的概念 | 第18-19页 |
| ·需求与激励 | 第19-20页 |
|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 第20-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国内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及特征 | 第23-26页 |
| ·国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国内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国内外激励因素研究之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 ·国内外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小结 | 第30-32页 |
| 3.软件产业及成都软件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 | 第32-37页 |
| ·软件产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 ·软件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及异质性特征 | 第33-34页 |
| ·软件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第33页 |
| ·软件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特征 | 第33-34页 |
| ·成都软件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 | 第34-37页 |
| 4.研究设计 | 第37-44页 |
| ·天府软件园及调研对象概况 | 第37-38页 |
| ·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 ·员工期望需求与实际感受方面 | 第38-39页 |
| ·个人属性的影响方面 | 第39页 |
| ·实际感受与被激励程度方面 | 第39页 |
|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情况 | 第39-44页 |
| ·调查方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 第40-41页 |
| ·软件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类 | 第41-43页 |
| ·问卷的统计说明 | 第43-44页 |
| 5.实证分析 | 第44-75页 |
| ·样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 第44-46页 |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 ·样本的特点 | 第45-46页 |
| ·问卷数据的信度、效度统计分析 | 第46-51页 |
| ·信度分析 | 第46-47页 |
| ·效度分析 | 第47-51页 |
| ·问卷数据的总体统计分析 | 第51-55页 |
| ·样本期望需求的描述性分析 | 第51-52页 |
| ·样本实际感受程度的描述性分析 | 第52-54页 |
| ·期望需求与实际感受的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 ·方差分析 | 第55-60页 |
| ·性别与各分类激励因素及被激励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6页 |
| ·年龄与各分类激励因素及被激励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6-58页 |
| ·学历与各分类激励因素及被激励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8-59页 |
| ·职称与各分类激励因素及被激励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59-60页 |
| ·相关分析 | 第60-63页 |
| ·各分类激励因素与被激励程度的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 ·具体激励因素与被激励程度的相关分析 | 第61-63页 |
| ·回归分析 | 第63-67页 |
| ·各分类激励因素与被激励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 ·具体激励因素与被激励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 ·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激励因素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5页 |
| ·本文假设的检验结果 | 第68-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75页 |
| 6.成都软件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建议 | 第75-80页 |
| ·薪酬激励 | 第75-76页 |
| ·晋升激励 | 第76-77页 |
| ·工作激励 | 第77-78页 |
| ·文化激励 | 第78-80页 |
| 7.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附录 | 第84-87页 |
| 后记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