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跨族群表述中的“刘三姐”事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学科背景和课题阐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学界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第三节 文化和文化表征 | 第21-25页 |
第四节 本论的结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刘三姐”与岭南叙事 | 第26-55页 |
第一节 岭南和百越 | 第27-40页 |
第二节 “粤风”与“刘三姐叙事” | 第40-55页 |
第二章 “刘三姐”与民国歌学 | 第55-76页 |
第一节 从歌谣到传说 | 第55-66页 |
第二节 由地理到族群 | 第66-76页 |
第三章 新调剧中的“刘三姐” | 第76-101页 |
第一节 戏曲改革中的彩调剧 | 第78-91页 |
第二节 彩调剧中的“刘三姐” | 第91-101页 |
第四章 壮族文化与乡土歌仙 | 第101-115页 |
第一节 广西“壮学” | 第102-109页 |
第二节 “歌圩”与“歌仙” | 第109-115页 |
第五章 再造表征:多重表述中的“刘三姐” | 第115-147页 |
第一节 “文化品牌”“刘三姐” | 第117-122页 |
第二节 文化产业构建的“刘三姐” | 第122-133页 |
第三节 “刘三姐乡”的塑造 | 第133-147页 |
第六章 乡土社会:民间传承中的“刘三姐” | 第147-179页 |
第一节 蓝靛歌会 | 第148-157页 |
第二节 蓝靛歌俗 | 第157-172页 |
第三节 刘氏族谱 | 第172-179页 |
结语 | 第179-187页 |
第一节 “刘三姐”是谁?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研究再思考 | 第181-187页 |
附录 | 第187-199页 |
一 蓝靛与《刘三姐》的传说(刘曹、刘冠学) | 第187-197页 |
二 《刘氏宗支薄》中的“刘三妹”记录 | 第197-1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9-207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7-209页 |
后记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