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作战系统及其主体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3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分布式虚拟战场环境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作战仿真模型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复杂性科学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论文内容安排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1-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虚拟作战系统建模研究 | 第23-44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发生学结构主义 | 第23-26页 |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第26-30页 |
·人工智能(AI)理论 | 第30-33页 |
·模型的内涵、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33-34页 |
·建模的方法 | 第34-41页 |
·仿真原理与建模过程 | 第34-37页 |
·演化建模方法 | 第37-41页 |
·演化模型的体系设计 | 第41-43页 |
·模型的体系结构 | 第41页 |
·模型的组合层次 | 第41-42页 |
·模型间的信息控制关系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虚拟作战系统作战主体模型的构造 | 第44-66页 |
·作战主体的含义与特性 | 第44-45页 |
·含义 | 第44页 |
·特性 | 第44-45页 |
·虚拟作战系统作战主体模型、结构与运作 | 第45-56页 |
·总体结构 | 第45-47页 |
·各层作战主体的物理结构与功能 | 第47-50页 |
·语义模型 | 第50-55页 |
·逻辑结构 | 第55页 |
·内部结构的运作过程 | 第55-56页 |
·虚拟作战系统作战主体规划推理模块的运行与进化 | 第56-65页 |
·运行 | 第56-59页 |
·进化 | 第59-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作战主体之间博弈的分析 | 第66-81页 |
·作战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 第66-69页 |
·作战主体理性选择的作战博弈解释 | 第69-75页 |
·作战主体作战博弈纳什均衡的表示 | 第75-79页 |
·作战主体纳什均衡涌现的描述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虚拟作战系统多作战主体行为研究 | 第81-105页 |
·虚拟作战系统多作战主体模型 | 第81-89页 |
·作战角色的含义 | 第81-82页 |
·组织形成过程 | 第82-85页 |
·决心方案的自动生成问题 | 第85-87页 |
·多作战主体模型作战主体间的通讯 | 第87-89页 |
·作战主体的学习机制 | 第89-95页 |
·学习的特点与分类 | 第89-91页 |
·强化学习系统 | 第91-95页 |
·多作战主体学习模型 | 第95-104页 |
·学习结构 | 第95-97页 |
·运行方式 | 第97-98页 |
·强化学习框架 | 第98-100页 |
·强化学习 | 第100-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虚拟作战系统演化的仿真平台及其应用 | 第105-116页 |
·虚拟作战系统演化的仿真平台—Swarm | 第105-109页 |
·Swarm的类库 | 第105-107页 |
·Swarm应用的逻辑结构 | 第107-108页 |
·Swarm的建模步骤 | 第108-109页 |
·虚拟作战系统仿真模型 | 第109-115页 |
·作战规则 | 第109-111页 |
·基于Swarm的简单虚拟作战系统模拟 | 第111-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6-12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16-1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8页 |
·今后发展和继续研究 | 第118-119页 |
·今后工作介绍 | 第119-123页 |
·装备体系对抗与体系对抗系统属性 | 第120页 |
·装备体系对抗探索性仿真方法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