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16页
  (一) 国内外关于泰勒课程观的研究第10-14页
  (二) 国内外关于多尔课程观的研究第14-15页
  (三) 国内外关于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研究第15-16页
 三、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6-17页
  (一) 研究目的第16-17页
  (二) 研究内容第17页
  (三) 研究意义第17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3页
 一、哲学解释学第19-20页
 二、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第20-21页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1页
 四、批判教育学第21-23页
第三章 现代课程观的典范:泰勒的课程观第23-32页
 一、前人研究的升华第23-28页
  (一) 对博比特和查斯特课程理论先驱研究成果的继承第23-26页
  (二) 从杜威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求理论支持第26-28页
 二、实践基础:八年研究第28-29页
 三、基本内容:四个问题第29-32页
第四章 后现代课程观的典范:多尔的课程观第32-38页
 一、多尔课程观的理论基石第32-34页
  (一) 混沌理论第32-33页
  (二) 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第33页
  (三) 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第33-34页
  (四) 杜威和怀特海的经验过程观第34页
 二、多尔课程思想的核心概念第34-36页
  (一) 自组织第34-35页
  (二) 过程第35页
  (三) 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第35-36页
 三、多尔课程观的4R标准第36-38页
第五章 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第38-52页
 一、基于不同宇宙论下的两种课程观比较第38-42页
  (一) 两种不同的课程本质观第40-41页
  (二) 两种不同的课程评价观第41-42页
 二、基于不同认识论下的两种课程观比较第42-46页
  (一) 两种不同的课程目标观第43-45页
  (二) 两种不同的课程实施观第45-46页
 三、基于不同知识论下的两种课程观比较第46-49页
 四、寻求两种课程观的和谐相处之路第49-52页
第六章 泰勒与多尔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第52-59页
 一、注重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共存第52-53页
 二、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广域性第53-54页
 三、追求最佳的课堂实践第54-57页
  (一) 整体联系的教学单元第54-55页
  (二) 小组活动第55-56页
  (三) 体验性学习第56页
  (四) 新的师生观第56-57页
 四、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第57-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后记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