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冲突定量分析的交叉口危险度模型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数据采集 | 第20-32页 |
·平面交叉口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6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次要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交通冲突理论 | 第26-30页 |
·基本概念 | 第26页 |
·交通冲突的发生过程 | 第26-27页 |
·交通冲突分类 | 第27-29页 |
·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 | 第29-30页 |
·交通冲突数据的采集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平面交叉口的混合交通流潜在冲突数模型研究 | 第32-64页 |
·交叉口混合交通流个体特性分析 | 第32-39页 |
·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机-机潜在冲突数模型研究 | 第39-47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机冲突分析 | 第39-41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机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41-43页 |
·信号交叉口机-机冲突分析 | 第43-45页 |
·信号交叉口机-机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45-47页 |
·机-非潜在冲突数模型研究 | 第47-55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非冲突分析 | 第47-48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非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48-51页 |
·信号交叉口机-非冲突分析 | 第51-53页 |
·信号交叉口机-非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53-55页 |
·机-人潜在交通冲突数模型研究 | 第55-59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人冲突分析 | 第55-56页 |
·无信号交叉口机-人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56-58页 |
·信号交叉口机-人冲突分析 | 第58页 |
·信号交叉口机-人潜在冲突数模型 | 第58-59页 |
·模型验证 | 第59-63页 |
·机-机潜在冲突数与实际冲突数的关系 | 第59-60页 |
·机-非潜在冲突数与实际冲突数的关系 | 第60-62页 |
·机-人潜在冲突数与实际冲突数的关系 | 第62-63页 |
·结果分析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平面交叉口危险度模型研究 | 第64-78页 |
·平面交叉口危险度模型研究思路 | 第64-65页 |
·平面交叉口危险度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主模型 | 第65-67页 |
·修正模型 | 第67-68页 |
·平面交叉口危险度计算模型 | 第68页 |
·危险度模型中各参数权重的确定 | 第68-73页 |
·主模型的参数权重 | 第68-70页 |
·修正模型的参数权重 | 第70-73页 |
·平面交叉口危险度等级的划分 | 第73-75页 |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危险度等级划分 | 第73-74页 |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危险度等级划分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5 实例分析 | 第78-88页 |
·调研内容 | 第78-81页 |
·危险度模型计算 | 第81-85页 |
·主模型的潜在危险度计算 | 第81-84页 |
·修正模型的修正系数计算 | 第84页 |
·四道口交叉口危险度等级 | 第84-85页 |
·四道口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总结 | 第88-89页 |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A | 第94-98页 |
附录B | 第98-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