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21页 |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简介 | 第11-14页 |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第11-12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2-13页 |
| ·单增李斯特氏菌 | 第13-14页 |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多重PCR 技术 | 第16-19页 |
| ·多重PCR 法的概述 | 第16-17页 |
| ·多重PCR 法的特点 | 第17页 |
| ·多重PCR 法的引物设计 | 第17-18页 |
| ·多重PCR 法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18页 |
| ·多重PCR 法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及其优越性 | 第19-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3页 |
| ·试验菌株 | 第21-2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 ·菌种的培养 | 第23页 |
| ·菌体DNA 模板的提取 | 第23-24页 |
| ·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 ·多重PCR 反应体系 | 第25页 |
| ·多重PCR 主要操作程序 | 第25页 |
| ·多重PCR 反应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 ·镁离子和引物添加量的优化 | 第25-26页 |
| ·dNTP 的添加量和Taq 酶的添加量的优化 | 第26页 |
|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26页 |
| ·退火时间的优化 | 第26页 |
| ·多重PCR 特异性 | 第26页 |
| ·多重PCR 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26-27页 |
| ·多重PCR 产物凝胶成像分析 | 第26-27页 |
| ·多重PCR 产物测序 | 第27页 |
| ·多重PCR 的灵敏度检测 | 第27页 |
| ·多重PCR 检测单一致病菌的灵敏度检测 | 第27页 |
| ·多重PCR 同时检测三种致病菌的灵敏度检测 | 第27页 |
| ·人工污染肉中三种致病菌的检出限 | 第27-28页 |
| ·人工污染乳品中三种致病菌的检出限 | 第27页 |
| ·人工污染肉及肉制品中三种致病菌的检出限 | 第27-28页 |
| ·乳品、肉及肉制品中三种致病菌DNA 提取方法比较 | 第28-29页 |
| ·多重PCR 方法与国标方法实际样品检测对比试验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 ·多重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0-32页 |
| ·镁离子添加量和引物添加量的优化 | 第30页 |
| ·Taq 酶添加量和dNTP 添加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31-32页 |
| ·退火时间的优化 | 第32页 |
| ·特异性的研究 | 第32-34页 |
| ·多重PCR 引物特异性的研究 | 第32-33页 |
| ·多重PCR 反应特异性的研究 | 第33-34页 |
| ·多重PCR 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34-36页 |
| ·多重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 | 第34页 |
| ·多重PCR 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 第34-36页 |
| ·多重PCR 灵敏度的研究 | 第36-38页 |
| ·多重PCR 检测单一致病菌的灵敏度 | 第36-37页 |
| ·多重PCR 同时检测三种致病菌的灵敏度 | 第37-38页 |
| ·人工污染样品,确定检出限 | 第38-40页 |
| ·乳品、肉及肉制品中三种致病菌DNA 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 第40-41页 |
| ·多重PCR 与国标方法实际样品检测对比试验 | 第41-43页 |
| 4 讨论 | 第43-46页 |
| ·多重PCR 引物的确定 | 第43-44页 |
| ·多重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 ·镁离子(Mg~(2+))和引物添加量的优化 | 第44页 |
| ·Taq 酶和dNTP 添加量的优化 | 第44页 |
|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44-45页 |
| ·特异性分析 | 第45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45页 |
| ·多重PCR 的污染防控 | 第45-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