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7-8页 |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的必要手段 | 第8页 |
三、一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一、作业 | 第14页 |
二、高中地理作业评价 | 第14页 |
三、普通高中 | 第14-15页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第15页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第15-16页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调查法 | 第16-17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三、访谈法 | 第18页 |
第七节 研究对象 | 第18-21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8-19页 |
二、资料的收集方法 | 第19-20页 |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现状调查结果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重要性、作用和功能的认识 | 第21-24页 |
一、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 第21-22页 |
二、对地理作业评价的作用及功能的认识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的重视程度 | 第24-26页 |
一、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程度 | 第24-25页 |
二、学生的重视程度 | 第25页 |
三、家长的重视程度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方式的认识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符号的认识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对地理作业评价中评语的认识 | 第28-30页 |
第六节 对地理作业评价内容的认识 | 第30页 |
第七节 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需求的认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西宁市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归因 | 第32-39页 |
第一节 西宁市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2-36页 |
一、教师、学生和家长认识相对准确 | 第32页 |
二、教师和学生重视地理作业评价,家长忽视地理作业评价 | 第32-33页 |
三、学生对评价方式总体满意,但学生参与度低 | 第33页 |
四、地理作业评价符号使用过于简单,缺乏新意 | 第33-34页 |
五、教师地理作业评价语言以等第制为主,缺少批语 | 第34-35页 |
六、作业评价内容重视学科知识,轻能力和情感 | 第35-36页 |
七、高中地理教师对教育评价培训有需求 | 第36页 |
第二节 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社会舆论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 第36页 |
二、教师工作量繁重,往往付出的劳动与效果不成比例 | 第36-37页 |
三、教师缺少作业评价专业指导,学校对作业评价要求也不完善 | 第37-38页 |
四、家长对高中地理作业评价认识存在误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改进高中地理作业评价的建议 | 第39-44页 |
第一节 教师的建议 | 第39-40页 |
一、学生参评,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39页 |
二、给予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学生的建议 | 第40-41页 |
一、减轻学生负担 | 第40-41页 |
二、评价符号多样化,多使用批语 | 第41页 |
第三节 家长的建议 | 第41-44页 |
一、因材施评,提高孩子主动性 | 第41-42页 |
二、加强高考答题技巧的指导 | 第42页 |
三、建立作业评价机制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