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3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论域 | 第20-28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二、问题研究域界定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一、福柯知识权力理论 | 第28-29页 |
二、身体现象学 | 第29-30页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第30-31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一章 “离身”教学与中学地理教学范式的吁求 | 第34-53页 |
第一节 我国中学地理“离身”与“具身”教学百年变迁 | 第34-45页 |
一、清末 | 第35-36页 |
二、民国 | 第36-38页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 | 第38-39页 |
四、改革开放后 | 第39-41页 |
五、新世纪以来 | 第41-45页 |
第二节 中学地理“离身”教学的检视 | 第45-50页 |
一、中学地理“离身”教学界说 | 第45-46页 |
二、中学地理“离身”教学的问题表征 | 第46-50页 |
第三节 中学地理教学范式变革 | 第50-53页 |
一、反思: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范式匮乏 | 第50-51页 |
二、变革:中学地理教学范式的重新追问 | 第51-53页 |
第二章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基本原理 | 第53-79页 |
第一节 “具身”的本体论阐释 | 第53-59页 |
一、“具身”的哲学原理 | 第53-56页 |
二、“具身”的心理学原理 | 第56-58页 |
三、“具身”的教育学原理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意蕴 | 第59-69页 |
一、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涵义 | 第59-61页 |
二、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特征 | 第61-65页 |
三、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原则 | 第65-69页 |
第三节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教学观念 | 第69-79页 |
一、教学目的观:以身体主体整全发展为鹄 | 第69-70页 |
二、教学过程观:师—生—环境间的交互 | 第70-73页 |
三、师生观:主体间的理解与互动 | 第73-76页 |
四、教学评价观:尊重学生主体差异 | 第76-79页 |
第三章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 | 第79-96页 |
第一节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 | 第79-86页 |
一、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动力系统 | 第79-82页 |
二、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操作程序 | 第82-86页 |
第二节 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 | 第86-96页 |
一、中学地理实感具身教学实践探索 | 第86-89页 |
二、中学地理实境具身教学实践探索 | 第89-93页 |
三、中学地理离线具身教学实践探索 | 第93-96页 |
第四章 余论 | 第96-98页 |
第一节 范式转变:一种“扬弃”而非“颠覆” | 第96-9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