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实际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亻革)家概述 | 第12-20页 |
| 一、(亻革)家溯源 | 第12-14页 |
| 二、黔东南(亻革)家自然与人文环境概述 | 第14-20页 |
| (一)黔东南(亻革)家自然环境 | 第15-17页 |
| (二)黔东南(亻革)家人文环境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类别 | 第20-33页 |
| 一、古歌 | 第20-23页 |
| (一)演唱场合 | 第20页 |
| (二)种类 | 第20-23页 |
| 二、情歌 | 第23-25页 |
| (一)演唱场合 | 第23页 |
| (二)种类 | 第23-25页 |
| 三、酒歌 | 第25-30页 |
| (一)演唱场合 | 第26页 |
| (二)种类 | 第26-30页 |
| 四、山歌 | 第30-33页 |
| (一)演唱场合 | 第30页 |
| (二)种类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的艺术特征 | 第33-54页 |
| 一、音乐特征 | 第33-44页 |
| (一)调式、调性 | 第33-37页 |
| (二)旋法 | 第37-39页 |
| (三)节奏、节拍 | 第39-41页 |
| (四)曲式结构 | 第41-42页 |
| (五)演唱特征 | 第42-44页 |
| 二、歌词特征 | 第44-48页 |
| (一)句式 | 第44-45页 |
| (二)韵律 | 第45页 |
| (三)修辞手法 | 第45-48页 |
| 三、“风搅雪”现象 | 第48-54页 |
| (一)“双语型风搅雪”(亻革)家民歌 | 第49-51页 |
| (二)“旋律借用型风搅雪”(亻革)家民歌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 | 第54-63页 |
| 一、黔东南(亻革)家民歌生存现状 | 第54-59页 |
| (一)歌手老年化、断层现象严重 | 第54-56页 |
| (二)歌手自我身份认同感下降 | 第56-58页 |
| (三)民歌数量日趋减少 | 第58-59页 |
| 二、黔东南(亻革)家民歌保护传承 | 第59-63页 |
| (一)特色优势旅游与保护传承协同发展 | 第59-60页 |
| (二)帮扶、保障优秀歌手 | 第60-61页 |
| (三)加强学校教育中的(亻革)家传统文化因素 | 第61-62页 |
| (四)恢复、保护(亻革)家民歌的传承载体——民俗传统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