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音乐论文

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内容分析及启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1-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2页
        (一) 他山之石: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基础评估模型第11页
        (二) 现实之需:我国早期音乐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页
    三、研究设计第12-16页
        (一) 概念界定第12-14页
            1. 国家核心音乐标准第12-13页
            2. 基础评估模型第13页
            3. PK-2年级第13-14页
        (二) 研究目的第14页
        (三) 研究内容第14页
        (四)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 文献法第14-15页
            2. 内容分析法第15页
        (五)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第16-34页
    一、美国音乐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第16-25页
        (一) 教育测量和测验阶段第16-20页
        (二) 教育评价阶段第20-25页
        (三) 教育评价的新动向第25页
    二、关于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的研究第25-32页
        (一) 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的出台背景第25-31页
        (二) 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的结构框架第31-32页
    三、关于美国音乐教育评价的现有研究第32-34页
        (一) 中美音乐教育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第32-33页
        (二) 美国音乐教育评价工具的研究第33-34页
第三部分 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框架与内容分析第34-67页
    一、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框架分析第34-37页
        (一)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总体框架第34-35页
        (二)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框架分析第35-37页
    二、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内容分析第37-67页
        (一)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创造维度的内容分析第37-45页
            1. 创造维度评估目标的内容分析第37-38页
            2. 创造维度评估策略的内容分析第38-41页
            3. 创造维度评分规则的内容分析第41-45页
        (二)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表演维度的内容分析第45-53页
            1. 表演维度评估目标的内容分析第46页
            2. 表演维度评估策略的内容分析第46-50页
            3. 表演维度评分规则的内容分析第50-53页
        (三)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回应维度的内容分析第53-59页
            1. 回应维度评估目标的内容分析第54页
            2. 回应维度评估策略的内容分析第54-58页
            3. 回应维度评分规则的内容分析第58-59页
        (四)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内容特性第59-67页
            1.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评估内容的特性第59-63页
            2. 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评估设计与实施的特性第63-67页
第四部分 美国《国家核心音乐标准》基础评估模型PK-2年级阶段的启示第67-77页
    一、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启示第67-71页
        (一) 对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素养培育的启示第67-69页
            1. 强调在节奏活动中培养早期儿童的创造能力第67-68页
            2. 鼓励早期儿童使用简单的音乐模型表达个人情感第68-69页
        (二) 对早期儿童音乐表演素养培育的启示第69-70页
            1. 注重早期儿童对音乐作品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表演第69页
            2. 强调基础性技能在早期儿童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第69-70页
        (三) 对早期儿童音乐回应素养培育的启示第70-71页
            1. 注重早期儿童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第70页
            2. 重视早期儿童通感经验的积累第70-71页
    二、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评价的启示第71-77页
        (一) 评价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聚焦高阶教育目标第71-72页
        (二) 创设真实情境,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迁移第72页
        (三) 评价方式多样化,强调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第72-73页
        (四) 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儿童自我评价和反思第73-74页
        (五) 评分规则公开化,允许儿童参与评分规则制定第74-75页
        (六) 评价反馈应及时有效,便于儿童适时作出调整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的根在小学--X教师责任感的叙事研究
下一篇:邱望湘《小学唱歌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