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三、结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22-25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2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一、观察与课堂观察 | 第25页 |
二、中学青年地理教师 | 第25-26页 |
三、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一、课堂观察理论 | 第28页 |
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第28-29页 |
三、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 第29页 |
四、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 | 第30-38页 |
第一节 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课堂观察量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 第30-33页 |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 第30页 |
二、地理教学论 | 第30-31页 |
三、地理学科理论 | 第31页 |
四、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 第31-32页 |
五、课堂观察方法与分析技术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课堂观察量表编制的原则 | 第33-35页 |
一、系统性原则 | 第33页 |
二、可行性原则 | 第33页 |
三、科学性原则 | 第33-34页 |
四、选择性原则 | 第34页 |
五、细化与量化原则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 第35-38页 |
一、观察视角和观察点的选取 | 第35页 |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5页 |
三、权重和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35页 |
四、课堂观察量表的建构 | 第35-36页 |
五、课堂观察评价量表的使用说明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研究 | 第38-80页 |
第一节 观察样本概述 | 第38-40页 |
一、课堂观察的目的 | 第38页 |
二、课堂观察的工具 | 第38页 |
三、课堂观察的流程 | 第38页 |
四、课堂观察样本的分布情况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课堂观察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一、性别结构分析 | 第40页 |
二、教龄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三、职称结构分析 | 第41页 |
四、最高学历及所学专业结构分析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现状分析 | 第43-56页 |
一、地理学科知识维度现状分析 | 第43-49页 |
二、地理教育教学知识维度现状分析 | 第49-52页 |
三、地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维度现状分析 | 第52-56页 |
四、小结 | 第56页 |
第四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素养现状分析 | 第56-67页 |
一、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技能维度分析 | 第56-61页 |
二、地理课堂教学媒体技能维度分析 | 第61-67页 |
三、结论 | 第67页 |
第五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现状分析 | 第67-80页 |
一、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维度分析 | 第67-70页 |
二、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维度分析 | 第70-75页 |
三、地理教学评价能力维度分析 | 第75-78页 |
四、结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 第80-88页 |
第一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0-83页 |
一、内因 | 第80-81页 |
二、外因 | 第81-83页 |
三、结论 | 第83页 |
第二节 昆明市中学青年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 第83-88页 |
一、教育行政部门 | 第83-84页 |
二、学校管理 | 第84-86页 |
三、教师自身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88-9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0页 |
第三节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1 | 第93-95页 |
附录2 | 第95-97页 |
附录3 | 第97-99页 |
附录4 | 第99-101页 |
附录5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