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一)文献法 | 第13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三)数据分析法 | 第13-14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生存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地理生存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马克思的生存论和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页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三)卢梭的生存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3-3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3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3页 |
三、问卷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四、调查问卷收集 | 第24页 |
五、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一)中学地理生存教育整体现状的分析 | 第24-26页 |
(二)中学地理课堂开展生存教育的优势分析 | 第26页 |
(三)中学地理生存教育与教师素养的分析 | 第26-29页 |
(四)男、女生在地理生存能力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五)不同年级间的地理生存能力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六)学生对当地地理生存知识了解的现状分析 | 第30页 |
(七)对农村与城市地理生存教育的差异分析 | 第30页 |
六、小结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学地理生存教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 第33-41页 |
一、提高地理教师素养,转变传统地理教育观念 | 第33页 |
二、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开展地理生存教育 | 第33-36页 |
(一)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 第34页 |
(二)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 | 第34-35页 |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第35页 |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 第35-36页 |
(五)中学生的反抗心理 | 第36页 |
三、灵活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有利于生存教育的地理教学内容 | 第36-37页 |
四、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以“生存”为主题的课内外活动 | 第37-38页 |
五、改变教育评价促进地理生存教育 | 第38-39页 |
六、提高地理生存教育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第39-40页 |
七、生存教育与乡土地理相结合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41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三、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A:开封市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卷) | 第45-47页 |
附录B:开封市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现状调查(学生卷)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