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Реферат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俄罗斯触觉形容词隐喻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的触觉形容词隐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1章 触觉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23页 |
1.1 隐喻的研究历程 | 第13-17页 |
1.1.1 西方隐喻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1.1.2 俄罗斯隐喻研究历程 | 第14-16页 |
1.1.3 我国隐喻研究 | 第16-17页 |
1.2 概念隐喻 | 第17-20页 |
1.2.1 概念隐喻的产生机制 | 第17-19页 |
1.2.2 通感隐喻 | 第19-20页 |
1.3 隐喻与认知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映射对比分析 | 第23-47页 |
2.1 触觉形容词的界定 | 第23-24页 |
2.2 俄汉语中“тяжелый/重”的隐喻模式 | 第24-30页 |
2.2.1 俄语“тяжелый”隐喻模式分析 | 第24-26页 |
2.2.2 汉语“重”隐喻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2.2.3 “тяжелый/重”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2.3 俄汉语中“легкий/轻”的隐喻模式 | 第30-35页 |
2.3.1 俄语“легкий”隐喻模式分析 | 第30-32页 |
2.3.2 汉语“轻”隐喻模式分析 | 第32-34页 |
2.3.3 “легкий/轻”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2.4 俄汉语中“горячий/热”的隐喻模式 | 第35-41页 |
2.4.1 俄语“горячий”隐喻模式分析 | 第35-38页 |
2.4.2 汉语“热”隐喻模式分析 | 第38-40页 |
2.4.3 “горячий/热”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5 俄汉语中“холодный/冷”的隐喻模式 | 第41-46页 |
2.5.1 俄语“холодный”隐喻模式分析 | 第41-43页 |
2.5.2 汉语触觉形容词“冷”隐喻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2.5.3 “холодный/冷”隐喻模式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共性与个性的成因 | 第47-57页 |
3.1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反映出的认知共性 | 第47-48页 |
3.2 俄汉语触觉形容词隐喻反映出的认知差异 | 第48-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