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S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20-34页 |
2.1 震撼的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1 震撼的概念 | 第20-22页 |
2.1.2 震撼的维度及分类 | 第22-24页 |
2.1.3 震撼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24-29页 |
2.2 事件系统理论 | 第29-30页 |
2.3 扎根理论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震撼概念和维度的界定 | 第34-48页 |
3.1 初步访谈研究设计与样本 | 第34-39页 |
3.1.1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3.1.2 访谈过程与样本概述 | 第34-3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3.1.4 结果讨论 | 第39页 |
3.2 正式访谈设计与样本 | 第39-46页 |
3.2.1 研究设计 | 第39-41页 |
3.2.2 访谈过程与样本 | 第41-43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3.2.4 结果讨论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震撼内涵与维度的确认和题项收集 | 第48-54页 |
4.1 研究设计与样本 | 第48-50页 |
4.1.1 研究设计 | 第48-49页 |
4.1.2 样本概述 | 第49-50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4.2.1 理论性编码 | 第50页 |
4.2.2 选择性编码 | 第50-51页 |
4.2.3 数据二次编码 | 第51-52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震撼量表开发 | 第54-68页 |
5.1 题项来源与编制 | 第54-57页 |
5.2 预调查 | 第57-65页 |
5.2.1 研究设计 | 第57-59页 |
5.2.2 样本概述 | 第59-60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60-65页 |
5.3 量表修订及形成正式量表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6章 震撼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68-80页 |
6.1 研究设计与样本 | 第68-73页 |
6.1.1 研究设计 | 第68页 |
6.1.2 样本概述 | 第68-70页 |
6.1.3 震撼概述 | 第70-72页 |
6.1.4 变量测量 | 第72-73页 |
6.2 数据分析 | 第73-78页 |
6.2.1 信度检验 | 第73页 |
6.2.2 结构效度检验 | 第73-74页 |
6.2.3 校标效度检验 | 第74-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7章 结果与讨论 | 第80-84页 |
7.1 研究结果 | 第80-82页 |
7.1.1 服务业情境下震撼的辨识 | 第80-81页 |
7.1.2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震撼量表开发 | 第81-82页 |
7.2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1 初步访谈开放式编码 | 第92-111页 |
附录2 正式访谈编码 | 第111-143页 |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 第143-144页 |
附录4 半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144-147页 |
附录5 预调查震撼问卷 | 第147-150页 |
附录6 正式调查震撼、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工作找寻问卷 | 第150-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