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2页 |
1.1 概述 | 第8页 |
1.2 黄曲霉毒素 | 第8-13页 |
1.2.1 黄曲霉毒素概述 | 第8-9页 |
1.2.2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1.2.3 黄曲霉毒素B_1的毒理性 | 第10页 |
1.2.4 黄曲霉毒素B_1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5 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的探究 | 第11页 |
1.2.6 黄曲霉毒素B_1的限量标准 | 第11-13页 |
1.3 黄曲霉毒素B_1的前处理方法及检测方法 | 第13-17页 |
1.3.1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 第13-17页 |
1.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生物鉴定分析法 | 第17页 |
1.4.2 仪器分析法 | 第17-18页 |
1.4.3 免疫化学分析法 | 第18-19页 |
1.5 酱油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免疫磁珠分离富集黄曲霉毒素B_1方法的建立 | 第22-41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磁珠的表征 | 第24页 |
2.2.2 抗黄曲霉毒素B_1腹水的纯化及抗体性能的评价 | 第24-25页 |
2.2.3 生物素化抗体的制备 | 第25页 |
2.2.4 免疫磁珠的制备及条件的优化 | 第25-27页 |
2.2.5 免疫磁珠在PBS中富集黄曲霉毒素B_1 | 第27-28页 |
2.2.6 免疫磁珠在酱油中富集黄曲霉毒素B_1 | 第28页 |
2.2.7 免疫磁珠的保存实验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2.3.1 磁珠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2 纯化后抗体性能的评价 | 第30-31页 |
2.3.3 抗体与磁珠偶联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2.3.4 免疫磁珠富集AFB_1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3.5 两种免疫磁珠的最佳使用量 | 第34-36页 |
2.3.6 免疫磁珠在酱油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2.3.7 免疫磁珠的保质期 | 第38-39页 |
2.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黄曲霉毒素B_1不同前处理方式的比较及IMS可行性和ELISA准确性的验证 | 第41-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酱油中三种不同前处理方式的比较 | 第42-43页 |
3.2.2 黄曲霉毒素B_1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 | 第43-44页 |
3.2.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3.1 酱油中三种不同前处理方式的比较 | 第44-45页 |
3.3.2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标准曲线 | 第45页 |
3.3.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1.1 免疫磁分离法的建立 | 第48页 |
4.1.2 两种免疫磁珠的比较 | 第48页 |
4.1.3 酱油中三种不同前处理方式的比较 | 第48页 |
4.2 展望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