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2.1 TPACK概述 | 第11-14页 |
2.1.1 Koehler和Mishra提出的TPACK框架 | 第11-12页 |
2.1.2 Cox的TPACK细化模型 | 第12-13页 |
2.1.3 Niess的TPACK核心要素 | 第13页 |
2.1.4 Angeli和Valanides提出的ICT-TPCK | 第13-14页 |
2.1.5 国内TPACK框架研究进展 | 第14页 |
2.2 基于课堂观察的TPACK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2.3 语文教师TPACK | 第15-16页 |
2.4 教学设计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17-26页 |
3.1 个案选取 | 第17-18页 |
3.1.1 研究对象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17页 |
3.1.2 研究对象选择方法 | 第17-18页 |
3.2 数据收集方法 | 第18-20页 |
3.2.1 访谈 | 第19页 |
3.2.2 课堂观察 | 第19-20页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3.3.1 话语分析 | 第20页 |
3.3.2 频次统计 | 第20页 |
3.3.3 不断比较 | 第20-21页 |
3.3.4 深度分析 | 第21页 |
3.3.5 具体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3.3.6 编码规则 | 第23-24页 |
3.4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24-26页 |
3.4.1 信度 | 第24页 |
3.4.2 效度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课堂观察 | 第26-39页 |
4.1 课程背景介绍 | 第26-27页 |
4.1.1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 第26页 |
4.1.2 教学目标 | 第26-27页 |
4.1.3 教学重难点分析 | 第27页 |
4.1.4 学习者学情分析 | 第27页 |
4.2 L教师《古诗三首》课堂观察 | 第27-34页 |
4.2.1 第一次授课 | 第27-29页 |
4.2.2 第二次授课 | 第29-30页 |
4.2.3 第三次授课 | 第30-32页 |
4.2.4 第四次授课 | 第32-34页 |
4.3 Z教师《古诗三首》课堂观察 | 第34-39页 |
4.3.1 第一次授课 | 第34-36页 |
4.3.2 第二次授课 | 第36-37页 |
4.3.3 第三次授课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访谈 | 第39-43页 |
5.1 L教师访谈分析 | 第39-40页 |
5.2 Z教师访谈分析 | 第40-4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3-47页 |
6.1 L教师TPACK结构与特征 | 第43-44页 |
6.1.1 L教师TPACK结构 | 第43页 |
6.1.2 L教师TPACK特征 | 第43-44页 |
6.2 Z教师TPACK结构与特征 | 第44-45页 |
6.2.1 Z教师TPACK结构 | 第44页 |
6.2.2 Z教师TPACK特征 | 第44-45页 |
6.3 L教师与Z教师TPACK结构对比 | 第45页 |
6.4 影响教师TPACK结构的因素 | 第45-46页 |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60页 |
附录A 课前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附录B L教师课后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附录C M教师课后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附录D 教师-学生教学事件记录表 | 第53-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