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草原旅游公路等级划分的意义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旅游公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公路等级划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外从人体心理生理反应研究公路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公路分类分级与草原旅游公路 | 第21-26页 |
·公路分类与分级 | 第21-22页 |
·公路分类 | 第21页 |
·公路分级 | 第21-22页 |
·旅游公路 | 第22-23页 |
·旅游公路的概念 | 第22页 |
·旅游公路的功能 | 第22-23页 |
·草原旅游公路的特点 | 第23-24页 |
·草原旅游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人体心理生理特性研究 | 第26-32页 |
·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 | 第26-27页 |
·注意的定义及生理学机制 | 第27-28页 |
·注意的定义 | 第27-28页 |
·注意的生理机制 | 第28页 |
·受试者心理生理指标 | 第28-30页 |
·受试者生理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眼电及其测试指标的确定 | 第29-30页 |
·心电及其测试指标的确定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4 实驾实验 | 第32-41页 |
·实验介绍 | 第32-37页 |
·实验目的及思路 | 第32页 |
·实验路段及受试人员 | 第32-33页 |
·实验设备及用法 | 第33-34页 |
·实验前要求 | 第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实验数据采集及导出 | 第35-37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9页 |
·驾驶员在草原三级路上的心率变化 | 第37页 |
·驾驶员在山区三级路上的心率变化 | 第37-38页 |
·驾驶员在同等级草原公路和山区公路上心率对比 | 第38页 |
·驾驶员在同等级草原公路和山区公路上心率增长率对比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5 室内模拟实验 | 第41-54页 |
·室内模拟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第41-43页 |
·实验介绍 | 第43-47页 |
·实验目的 | 第43-44页 |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实验设备及受试人员 | 第44页 |
·实验准备 | 第44-46页 |
·实验步骤 | 第46页 |
·实验要求 | 第46-47页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7-53页 |
·模拟草原公路上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 第47页 |
·模拟山区公路上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 第47-48页 |
·受试者在模拟山区公路与草原公路上的心率增长率对比 | 第48-51页 |
·受试者在模拟山区公路与草原公路上的眨眼频率对比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6 草原旅游公路等级划分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第54-59页 |
·草原旅游公路等级划分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交通量 | 第54页 |
·游客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 第54-55页 |
·生态环境因素 | 第55-56页 |
·草原旅游公路等级划分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 第56-58页 |
·交通量的评价指标 | 第56页 |
·游客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 第56-57页 |
·生态环境因素的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评价体系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