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真菌毒素的危害和污染状况 | 第14-16页 |
1.1.1 T-2 毒素介绍 | 第14-15页 |
1.1.2 AF毒素介绍 | 第15页 |
1.1.3 DON毒素介绍 | 第15-16页 |
1.1.4 OT毒素介绍 | 第16页 |
1.2 生物体内Ⅱ相关键解毒酶 | 第16-18页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2 四种常见真菌毒素对对虾的危害 | 第21-4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 样品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待测真菌毒素染毒对虾 | 第23页 |
2.2.2 对虾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3 定期递增剂量法测定毒素的蓄积系数K值 | 第24页 |
2.2.4 定期递增剂量染毒对虾体内真菌毒素残留测定 | 第24-25页 |
2.2.5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 | 第25-40页 |
2.3.1 四种真菌毒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特性指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递增剂量法K值的测定 | 第26-28页 |
2.3.3 染毒对虾体内毒素残留的测定 | 第28-31页 |
2.3.4 四种真菌毒素毒素对对虾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31-40页 |
2.4 分析和讨论 | 第40-43页 |
2.4.1 四种真菌毒素对对虾的危害 | 第40-42页 |
2.4.2 结论 | 第42-43页 |
3 四种真菌毒素对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活的影响 | 第43-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3.1.1 样品 | 第43页 |
3.1.2 试剂 | 第43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3.2.1 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的测定 | 第4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3.3.1 T-2 毒素定期剂量递增染毒对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活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AFB_1毒素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活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3.3.3 DON毒素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活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3.3.4 OTA毒素诱导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活变化规律 | 第48-50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50-52页 |
3.5 结论 | 第52-53页 |
4 T-2 毒素对对虾肌肉GSTS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3-57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4.1.1 样品 | 第53页 |
4.1.2 试剂 | 第53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53-5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1 T-2 毒素蓄积染毒对虾 | 第54页 |
4.2.2 对虾肌肉总RNA的提取 | 第54页 |
4.2.3 RNA质量和完整性的检测 | 第54页 |
4.2.4 引物设计 | 第54-55页 |
4.3 结果 | 第55-56页 |
4.3.1 T-2 毒素对肌肉中GST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页 |
4.5 结论 | 第56-57页 |
5 诱导剂对Ⅱ相酶活的诱导作用 | 第57-63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7页 |
5.1.1 样品 | 第57页 |
5.1.2 试剂 | 第57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1 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的测定 | 第57-58页 |
5.3 结果 | 第58-60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60-62页 |
5.5 结论 | 第62-63页 |
6 诱导剂和真菌毒素对凡纳滨对虾Ⅱ相酶的联合作用效应 | 第63-78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63页 |
6.1.1 样品 | 第63页 |
6.1.2 试剂 | 第63页 |
6.1.3 仪器与设备 | 第6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6.2.1 诱导剂作用染毒对虾 | 第63页 |
6.2.2 诱导剂作用的染毒对虾Ⅱ相关键解毒酶的测定 | 第63-64页 |
6.3 结果 | 第64-75页 |
6.3.1 诱导剂对染T-2 毒素对虾中Ⅱ相酶活的影响 | 第65-67页 |
6.3.2 诱导剂对染AFB1毒素对虾中Ⅱ相酶活的影响 | 第67-69页 |
6.3.3 诱导剂对染DON毒素对虾中Ⅱ相酶活的影响 | 第69-72页 |
6.3.4 诱导剂对染OTA毒素对虾中Ⅱ相酶活的影响 | 第72-75页 |
6.4 分析与讨论 | 第75-77页 |
6.5 结论 | 第77-78页 |
7 诱导剂对真菌毒素危害的控制 | 第78-110页 |
7.1 材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7.1.1 样品 | 第78页 |
7.1.2 试剂 | 第78页 |
7.1.3 仪器与设备 | 第78-79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9页 |
7.2.1 诱导剂作用染毒对虾 | 第79页 |
7.2.2 对虾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79页 |
7.2.3 诱导剂和毒素共同作用对对虾体内真菌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 第79页 |
7.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79页 |
7.3 结果 | 第79-108页 |
7.3.1 对虾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79-84页 |
7.3.2 诱导剂和毒素共同作用对对虾体内真菌毒素残留量的影响 | 第84-88页 |
7.3.3 诱导剂诱导Ⅱ相酶对毒素引起对虾病理损伤的修复效应 | 第88-108页 |
7.4 结论 | 第108-110页 |
8 总结 | 第110-112页 |
8.1 毒素危害的共性和差异 | 第110-111页 |
8.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
导师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