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3.2 调查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3 访谈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2.1 我国高等学校的简述 | 第14页 |
2.2 国内外MOOC资源发展的现状 | 第14-17页 |
2.2.1 国内外MOOC资源发展的现状 | 第14-15页 |
2.2.2 MOOC资源应用的优势 | 第15-16页 |
2.2.3 MOOC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2.3 国内外MOOC资源建设的现状 | 第17-21页 |
2.3.1 国外MOOC资源建设现状 | 第17-19页 |
2.3.2 国内MOOC资源建设现状 | 第19-21页 |
2.3.3 国内外MOOC资源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 第21页 |
2.4 当代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3页 |
3.1.1 MOOC资源 | 第23页 |
3.1.2 资源建设 | 第23页 |
3.1.3 优化策略 | 第23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3.2.1 学习科学理论 | 第23-24页 |
3.2.2 连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4 我国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团队的现状调查 | 第26-33页 |
4.1 我国“211 工程”大学教育技术机构现状 | 第26-29页 |
4.1.1 教育技术机构的名称 | 第26-27页 |
4.1.2 教育技术机构归属 | 第27页 |
4.1.3 教育技术机构人数 | 第27-28页 |
4.1.4 教育技术机构内部机构 | 第28-29页 |
4.1.5 教育技术机构职能 | 第29页 |
4.2 大连某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情况调查 | 第29-33页 |
4.2.1 MOOC课程的选取方式 | 第30页 |
4.2.2 MOOC课程的表现形式 | 第30-31页 |
4.2.3 MOOC教师团队的现状 | 第31页 |
4.2.4 MOOC制作服务团队的现状 | 第31-33页 |
5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 第33-45页 |
5.1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团队模式的优化 | 第33-34页 |
5.1.1 高等学校主要的MOOC资源建设团队的模式 | 第33页 |
5.1.2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团队的优化模式 | 第33-34页 |
5.2 高等院校MOOC资源建设的课程优化 | 第34-36页 |
5.2.1 聚焦教学对象 | 第34-35页 |
5.2.2 完善专业核心课程 | 第35页 |
5.2.3 明确教学目的 | 第35页 |
5.2.4 注重多元评价 | 第35-36页 |
5.3 高等院校MOOC资源建设的教师优化 | 第36-37页 |
5.3.1 选择具有竞争优势全身心投入的教师 | 第36-37页 |
5.3.2 MOOC资源建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第37页 |
5.4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录制环境的优化 | 第37-38页 |
5.4.1 高等院校MOOC资源的教学课件要求 | 第37-38页 |
5.4.2 高等院校MOOC资源的录制环境要求 | 第38页 |
5.4.3 高等院校MOOC资源的录制设备要求 | 第38页 |
5.5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制作的优化 | 第38-41页 |
5.5.1 高等院校MOOC教学视频的拍摄要求 | 第39页 |
5.5.2 高等院校MOOC教学视频的构图要求 | 第39-40页 |
5.5.3 高等院校MOOC教学视频的灯光要求 | 第40页 |
5.5.4 高等院校MOOC教学视频的声音要求 | 第40页 |
5.5.5 高等院校MOOC教学视频的后期包装要求 | 第40-41页 |
5.6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的优化 | 第41-44页 |
5.6.1 保障MOOC资源平台良好运行 | 第42页 |
5.6.2 建立可持续的支持服务团队 | 第42-43页 |
5.6.3 促进师生与生生间良好交互 | 第43页 |
5.6.4 推进大数据分析的落地应用 | 第43-44页 |
5.7 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外部支持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5.7.1 加强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的资金支持 | 第44页 |
5.7.2 加强高等学校MOOC资源建设的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