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3+2”高职护生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1.1 “3+2”高职护生的特点 | 第11页 |
1.1.2 “3+2”高职护生的学习现状 | 第11-12页 |
1.1.3 “3+2”高职护生学习现状形成的原因 | 第12-13页 |
1.2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几个相近概念的关系 | 第14-16页 |
1.2.3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4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1.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1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2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第21页 |
1.3.4 培养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4 团体辅导对改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1.4.1 团体辅导的概念 | 第22-23页 |
1.4.2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1.4.3 团体辅导的特点与功能 | 第24页 |
1.4.4 团体辅导在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中的优势 | 第24-26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6-36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6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2.4 研究程序 | 第27-29页 |
2.4.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2.4.1.1 筛选被试的方法 | 第27页 |
2.4.1.2 控制无关变量 | 第27-28页 |
2.4.2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2.4.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4.4 实验过程 | 第29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2.6 团体辅导方案 | 第29-33页 |
2.7 团体辅导方案的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2.7.1 专家效度检验 | 第33页 |
2.7.2 在校心理教师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2.7.3 在校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学工处干事的效度检验 | 第34-35页 |
2.8 班级活动组方案 | 第35-36页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3.1 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干预前同质性检验 | 第36页 |
3.2 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后测得分比较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37-38页 |
3.4 追踪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5 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估结果 | 第39-41页 |
3.5.1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的评估分析 | 第39-40页 |
3.5.2 团体满意度自我评定量表的评估分析 | 第40-41页 |
3.6 团体领导者对团体辅导的评估分析 | 第41-45页 |
3.6.1 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成员的观察记录 | 第41-42页 |
3.6.2 团体领导者对团体的观察记录 | 第42-45页 |
4 结果讨论 | 第45-48页 |
4.1 实验组(1)学习自我效能感干预的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2 实验组(1)干预效果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6页 |
4.3 实验组(2)干预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7页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6 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