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21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学术背景 | 第11-2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一) 为什么选择在家教育? | 第21-22页 |
(二) 如何进行在家教育? | 第22页 |
(三) 为什么是这样进行在家教育? | 第22页 |
三、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二) 核心概念 | 第23-24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一章:“为父的心转向儿女”:中国上海一个在家上学家庭的个案调查 | 第27-38页 |
一、偶然“认识”在家教育 | 第27-28页 |
二、关注孩子的内心 | 第28-30页 |
三、“我家就是小小学校” | 第30-32页 |
四、在家上学的一天 | 第32-36页 |
五、快乐游学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为什么选择在家教育 | 第38-57页 |
一、“保护自我”:在家教育的初衷 | 第38-44页 |
(一) 对“自我”的定义 | 第38-40页 |
(二) “兴趣”:教育的前提 | 第40-42页 |
(三) “创造力”与“想象力”:教育的财富 | 第42-44页 |
二、“塑造品格”:在家教育的目的 | 第44-48页 |
(一) “时间”与“空间”:品格塑造的条件 | 第44-46页 |
(二) “父母”:品格塑造的引导者 | 第46-48页 |
三、“关系”:在家教育的核心 | 第48-51页 |
(一) “亲密”:在家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 第48-49页 |
(二) “交友广”:在家教育中的“朋友圈” | 第49-51页 |
四、“为什么”:选择的背景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一) 父母背景 | 第51-53页 |
(二) 社会背景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如何在家教育 | 第57-70页 |
一、“自学”:在家上学的基本模式 | 第57-63页 |
(一) “自主学习”与“家庭课堂” | 第57-61页 |
(二) 非学校化学习 | 第61-63页 |
二、“共学”:在家上学的延伸 | 第63-67页 |
(一) 共学的形式 | 第63-66页 |
(二) 共学的价值 | 第66-67页 |
三、“游学”:在家教育的生活教材 | 第67-70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70-82页 |
一、个性化教育:尊重儿童自我发展 | 第70-73页 |
二、全人教育:品格、能力、知识 | 第73-77页 |
(一) 心灵教育 | 第74-75页 |
(二) 体验式教育 | 第75-76页 |
(三) 生活教育 | 第76-77页 |
三、教育供需影响个人教育选择 | 第77-82页 |
(一) 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 第77-80页 |
(二) 对我国个人教育选择的启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研究者的思考与反省 | 第82-87页 |
一、效度问题 | 第82-84页 |
二、推广度与伦理道德问题 | 第84-85页 |
三、研究者自身的演变和发展 | 第85-87页 |
附录一 | 第87-88页 |
附录二 | 第88-89页 |
附录三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