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页 |
1.4 论文思路及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4-20页 |
2.1 薪酬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1 薪酬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薪酬的作用 | 第14-15页 |
2.1.3 影响薪酬的因素 | 第15页 |
2.2 薪酬体系设计 | 第15-17页 |
2.2.1 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 第15-16页 |
2.2.2 薪酬体系设计的内容 | 第16-17页 |
2.3 岗位分析与评价 | 第17-18页 |
2.3.1 岗位分析 | 第17页 |
2.3.2 岗位评价 | 第17-18页 |
2.4 劳动强度理论 | 第18-20页 |
2.4.1 劳动强度影响因素 | 第18页 |
2.4.2 劳动强度的分级 | 第18-20页 |
第3章 MP公司概况及A厂操作人员薪酬体系现状 | 第20-29页 |
3.1 MP公司简介 | 第20-21页 |
3.1.1 自然情况 | 第20页 |
3.1.2 主要产品及生产流程 | 第20页 |
3.1.3 生产经营管理现状 | 第20-21页 |
3.2 A厂生产车间操作人员现状 | 第21-25页 |
3.2.1 A厂人员比例及岗位定员情况 | 第21-23页 |
3.2.2 A厂生产操作人员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3 A厂操作人员薪酬体系现状 | 第25-29页 |
3.3.1 薪酬制度 | 第25-28页 |
3.3.2 薪酬制度的执行效果 | 第28-29页 |
第4章 A厂生产操作人员薪酬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8页 |
4.1 生产操作人员薪酬体系问题调查 | 第29-34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4.1.2 问卷调查 | 第30-32页 |
4.1.3 生产操作人员薪酬体系问题归纳 | 第32-34页 |
4.2 生产操作人员薪酬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4-38页 |
4.2.1 薪酬政策多年不调整 | 第34-35页 |
4.2.2 企业缺失薪酬规划 | 第35-36页 |
4.2.3 缺乏科学的岗位职级体系 | 第36页 |
4.2.4 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在薪酬中充分体现 | 第36页 |
4.2.5 企业薪酬管理随意性较强 | 第36-38页 |
第5章 A厂生产操作人员薪酬体系改进设计 | 第38-45页 |
5.1 薪酬体系改进的指导思想及框架设计 | 第38页 |
5.2 薪酬结构改进 | 第38-40页 |
5.2.1 薪酬结构 | 第38页 |
5.2.2 薪酬结构改进设计 | 第38-40页 |
5.3 薪酬水平改进 | 第40-42页 |
5.3.1 薪酬水平 | 第40-41页 |
5.3.2 薪酬水平改进设计 | 第41-42页 |
5.4 薪酬等级改进 | 第42-45页 |
5.4.1 薪酬等级 | 第42-43页 |
5.4.2 薪酬等级改进设计 | 第43-45页 |
第6章 A厂生产操作人员薪酬体系改进的实施 | 第45-54页 |
6.1 改进实施的保障 | 第45-46页 |
6.2 岗位分析 | 第46页 |
6.3 岗位评价 | 第46-51页 |
6.3.1 评价指标 | 第47页 |
6.3.2 评价标准 | 第47-49页 |
6.3.3 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价值 | 第49页 |
6.3.4 制定岗位归级标准 | 第49-50页 |
6.3.5 评价归级 | 第50-51页 |
6.4 薪酬体系改进方案运行 | 第51-52页 |
6.4.1 下发文件 | 第51页 |
6.4.2 细化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方案 | 第51-52页 |
6.4.3 运行新体系 | 第52页 |
6.5 薪酬体系改进运行后的反馈 | 第52-54页 |
6.5.1 薪酬体系改进方案运行效果评价 | 第52页 |
6.5.2 薪酬体系改进方案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 第52-5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2 展望 | 第54-55页 |
附录 一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