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德育管理本质 | 第15-36页 |
一、德育管理的内涵 | 第15-27页 |
(一) 德育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二) 德育管理的产生 | 第18-21页 |
(三) 德育管理的构成要素 | 第21-24页 |
(四) 德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 第24-26页 |
(五) 德育管理的本质属性 | 第26-27页 |
二、德育管理的价值 | 第27-31页 |
(一) 德育管理价值的哲学含义 | 第27-29页 |
(二) 德育管理的作用 | 第29-30页 |
(三) 德育管理的地位 | 第30-31页 |
三、德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 第31-36页 |
(一) 德育管理的思想先导原理 | 第32页 |
(二) 德育管理的系统原理 | 第32-33页 |
(三) 德育管理的人本原理 | 第33-34页 |
(四) 德育管理的效益原理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德育管理原则 | 第36-58页 |
一、德育管理原则的确认 | 第36-38页 |
(一) 解读德育管理原则的内涵 | 第36页 |
(二) 廓清德育管理原则的外延 | 第36-38页 |
二、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 | 第38-42页 |
(一) 科学的德育发展观的界定 | 第38-39页 |
(二) 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原则的意义 | 第39-40页 |
(三) 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40-42页 |
三、坚持德育为先原则 | 第42-46页 |
(一)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含义 | 第42-44页 |
(二)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三)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45-46页 |
四、坚持德育目标合理性原则 | 第46-50页 |
(一) 坚持德育目标合理性原则的含义 | 第46-47页 |
(二) 坚持德育目标合理性原则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三) 坚持德育目标合理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48-50页 |
五、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 第50-54页 |
(一) 坚持合力育人原则的含义 | 第50页 |
(二) 坚持合力育人原则的必要性 | 第50-52页 |
(三) 坚持合力育人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52-54页 |
六、坚持德育实效性原则 | 第54-58页 |
(一) 坚持德育实效性原则的内涵 | 第54-55页 |
(二) 坚持德育实效性原则的必要性 | 第55页 |
(三) 坚持德育实效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德育管理内容 | 第58-88页 |
一、德育目标管理 | 第58-64页 |
(一) 德育目标管理的含义 | 第58-59页 |
(二) 德育目标管理的作用 | 第59-60页 |
(三) 德育目标管理的实施 | 第60-64页 |
二、德育计划管理 | 第64-69页 |
(一) 德育计划管理的内涵 | 第64-66页 |
(二) 德育计划管理的价值 | 第66-67页 |
(三) 德育计划管理的特点 | 第67-68页 |
(四) 德育计划管理的实施 | 第68-69页 |
三、德育组织管理 | 第69-76页 |
(一) 德育组织管理的含义 | 第69-70页 |
(二) 德育组织构建的相关要素 | 第70-72页 |
(三) 德育组织构建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72-74页 |
(四) 德育领导体制的创新 | 第74-76页 |
四、德育队伍管理 | 第76-81页 |
(一) 德育队伍与德育队伍管理 | 第76-77页 |
(二) 德育队伍的素质要求 | 第77-78页 |
(三) 德育队伍的培养 | 第78-79页 |
(四) 德育队伍的管理 | 第79-81页 |
五、德育过程管理 | 第81-88页 |
(一) 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管理 | 第81-83页 |
(二) 德育过程管理的目标 | 第83-84页 |
(三) 德育过程管理的原则 | 第84-85页 |
(四) 德育过程管理的实施 | 第85-88页 |
第四章 德育管理机制 | 第88-105页 |
一、德育管理导向机制 | 第89-92页 |
(一) 导向、导向机制与德育管理导向机制 | 第89-90页 |
(二) 构建德育管理导向机制的要求 | 第90页 |
(三) 德育管理导向机制的构成 | 第90-92页 |
二、德育管理的激励机制 | 第92-97页 |
(一) 激励、激励机制与德育管理激励机制 | 第93页 |
(二) 构建德育管理激励机制的要求 | 第93-95页 |
(三) 德育管理激励机制的构成 | 第95-97页 |
三、德育管理的协调机制 | 第97-100页 |
(一) 协调、协调机制与德育管理协调机制 | 第97-98页 |
(二) 构建德育管理协调机制的要求 | 第98-99页 |
(三) 德育管理协调机制的构成 | 第99-100页 |
四、德育管理的约束机制 | 第100-105页 |
(一) 约束、约束机制与德育管理约束机制 | 第100-101页 |
(二) 构建德育管理约束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101-102页 |
(三) 德育管理约束机制的构成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德育管理技术 | 第105-118页 |
一、德育管理者自我提高的技术 | 第105-108页 |
(一) 德育管理者必备的技术 | 第105-106页 |
(二) 德育管理者自我诊断的技术 | 第106-107页 |
(三) 德育管理者自我修炼的技术 | 第107-108页 |
二、德育人员甄选及任用的技术 | 第108-111页 |
(一) 德育人员的甄选技术 | 第108-110页 |
(二) 德育人员的任用技术 | 第110-111页 |
三、德育管理中的沟通技术 | 第111-115页 |
(一) 沟通准备的技术 | 第112-113页 |
(二) 选择沟通渠道的技术 | 第113页 |
(三) 表达的技术 | 第113-114页 |
(四) 倾听的技术 | 第114-115页 |
四、德育管理中的授权技术 | 第115-118页 |
(一) 克服授权的思想障碍 | 第115-116页 |
(二) 把握授权幅度 | 第116-117页 |
(三) 正确授权的技术要领 | 第117-118页 |
结语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附录 | 第122-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
赵志军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