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第一章 工农联盟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6-33页 |
一、工农联盟的内涵界定和基本特质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农联盟思想概述 | 第18-25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 | 第18-19页 |
(二) 列宁在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过程中对工农联盟理论的新发展 | 第19-20页 |
(三)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对工农联盟思想的再发展 | 第20-23页 |
(四) 邓小平在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对工农联盟的理论创新 | 第23-25页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的历史经验 | 第25-30页 |
(一) 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力量支撑,是工农联盟的重要价值所在 | 第25-26页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工农联盟巩固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 第26-27页 |
(三) 农民问题是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 | 第27-29页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工农联盟的政治诉求 | 第29-30页 |
四、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在工农联盟问题上的主要教训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社会阶层分化的理性思考 | 第33-47页 |
一、社会阶层分化的界定与特点 | 第33-37页 |
二、社会阶层分化的契机与动因 | 第37-40页 |
(一) 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 第38-39页 |
(二) 社会基础——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第39-40页 |
(三) 现实空间——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及其成效 | 第40页 |
三、社会阶层分化的价值与影响 | 第40-47页 |
(一) 社会阶层分化的一般意义 | 第40-41页 |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表象 | 第41-42页 |
(三)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积极效应 | 第42-45页 |
(四)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工农阶级的嬗变 | 第47-74页 |
一、工人阶级的变化 | 第47-55页 |
(一) 工人阶级内涵的界定 | 第47-49页 |
(二) 工人阶级在社会分层中的新变化 | 第49-52页 |
(三) 社会阶层分化中工人阶级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思辨 | 第52-55页 |
二、农民阶级的分化 | 第55-64页 |
(一) 农民和农民阶级的界定 | 第56-57页 |
(二) 社会阶层分化中的农民阶级构成 | 第57-60页 |
(三) 影响农民阶级阶层分化的主要因素 | 第60-62页 |
(四) 分化中农民阶级的基本特点 | 第62-64页 |
三、知识分子的演化 | 第64-70页 |
(一)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界定和内部构成 | 第65-67页 |
(二)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 第67-69页 |
(三)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69-70页 |
四、工农关系的复杂化 | 第70-74页 |
第四章 社会阶层分化进程中特殊阶层与工农联盟的博弈 | 第74-92页 |
一、农民工阶层与工农联盟 | 第74-78页 |
(一) 农民工阶层与工农联盟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74-76页 |
(二) 农民工阶层融入工人阶级队伍的制衡因素 | 第76-78页 |
二、新的社会阶层与工农联盟 | 第78-84页 |
(一) 新的社会阶层与工农联盟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 第78-80页 |
(二) 新的社会阶层与工农联盟之间的利益矛盾 | 第80-84页 |
三、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与工农联盟 | 第84-92页 |
(一)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 第84-88页 |
(二)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与工农联盟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和主要表现形式 | 第88-92页 |
第五章 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工农联盟的基本特点 | 第92-100页 |
一、联盟形式——阶级性向阶层性转变 | 第92-94页 |
二、问题实质——利益矛盾凸显 | 第94-97页 |
三、核心问题——“三农”问题制衡联盟格局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巩固和发展新阶段工农联盟的对策选择 | 第100-130页 |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第100-104页 |
(一)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 第100-101页 |
(二) 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 第101-103页 |
(三)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03-104页 |
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第104-109页 |
(一) 增强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第105-106页 |
(二) 扩大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政治影响力 | 第106-107页 |
(三) 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 第107-109页 |
三、整合工农群众利益关系 | 第109-116页 |
(一)提高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 第110页 |
(二)平衡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110-111页 |
(三)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工农物质利益 | 第111-116页 |
四、提升工农思想文化素质 | 第116-122页 |
(一)提高工人的思想文化素质 | 第117-119页 |
(二)提高农民的思想、科技和文化素质 | 第119-122页 |
五、发挥统战化解矛盾优势 | 第122-130页 |
(一)加强工农联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123-125页 |
(二)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相一致 | 第125-126页 |
(三)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工农联盟的基本点 | 第126-130页 |
结 语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后 记 | 第135-13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