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文献法 | 第10-12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研究过程与主要结论概述 | 第12页 |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CSCL | 第12-13页 |
·知识建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4页 |
·情境认知理论 | 第14-15页 |
·群体动力理论 | 第15页 |
·汉纳芬基于资源的支架设计策略 | 第15-16页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第三章 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分析框架 | 第17-21页 |
·传播理论 | 第17-18页 |
·“5W”模型 | 第17页 |
·“香农-韦弗”模型 | 第17-18页 |
·教育传播模型 | 第18页 |
·CSCL的特点与知识建构 | 第18-19页 |
·CSCL协同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第四章 CSCL脚本和支架策略 | 第21-34页 |
·CSCL脚本 | 第21-22页 |
·支架策略 | 第22-31页 |
·概念支架 | 第22-23页 |
·元认知支架 | 第23-26页 |
·程序性支架 | 第26-28页 |
·策略支架 | 第28-31页 |
·从CSCL脚本和支架策略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 | 第31-34页 |
·促进学习者元认知的发展策略 | 第31-32页 |
·团队管理策略 | 第32-33页 |
·会话引导策略 | 第33页 |
·问题引导策略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学习活动与评价 | 第34-41页 |
·活动组织策略 | 第34-36页 |
·学习活动 | 第34-36页 |
·知识建构评价 | 第36-37页 |
·从学习活动与评价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 | 第37-41页 |
·学习者个体清晰的自我认知 | 第37-38页 |
·交互活动组织策略 | 第38-39页 |
·建立学习活动规则 | 第39页 |
·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39-40页 |
·采用“乐中学”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工具与平台 | 第41-58页 |
·知识建构工具 | 第41-46页 |
·当前知识建构工具比较 | 第41页 |
·Web2.0中的知识建构工具 | 第41-45页 |
·Web2.0技术的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通用平台 | 第46-47页 |
·通用平台的特点分析 | 第46-47页 |
·知识建构平台 | 第47-57页 |
·WISE工具(Web-based Integrated Science Environment) | 第47页 |
·Blackboard工具 | 第47-48页 |
·EPSILON | 第48页 |
·知识论坛(KnowledgeForm) | 第48-56页 |
·KF论坛特点分析 | 第56-57页 |
·知识建构工具与平台开发的建议 | 第57-58页 |
第七章 动机与共同体文化 | 第58-67页 |
·学习动机 | 第58-60页 |
·学习动机 | 第58-60页 |
·知识建构共同体文化 | 第60-62页 |
·积极的相互依赖 | 第60-61页 |
·小组凝聚力 | 第61页 |
·学习任务 | 第61页 |
·小组构成 | 第61-62页 |
·从动机与共同体文化的角度,提出CSCL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 | 第62-67页 |
·适度的学习任务 | 第62-63页 |
·异质分组策略 | 第63页 |
·表演、扮演多角色 | 第63-64页 |
·“重视学习者” | 第64页 |
·正确归因 | 第64页 |
·知识建构小组的多元文化 | 第64-65页 |
·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 | 第65页 |
·培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 第65-67页 |
第八章 从国外研究得到的启示 | 第67-73页 |
·国外研究的特点 | 第67-68页 |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
·国内外研究对比 | 第70-71页 |
·CSCL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 第71-73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73-75页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3-7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