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0 引言 | 第14-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1 地理教师专业化概述 | 第22-31页 |
·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专业与专业化 | 第22-23页 |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23-25页 |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25-27页 |
·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页 |
·终身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第28页 |
·职业动机理论 | 第28-29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2 教师专业标准与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31-42页 |
·我国《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 第31-37页 |
·背景 | 第31-34页 |
·理念 | 第34页 |
·结构 | 第34-36页 |
·评价 | 第36-37页 |
·中外教师专业标准对比及启示 | 第37-39页 |
·中外教师专业标准比较 | 第37-39页 |
·对我们的启示 | 第39页 |
·教师专业标准与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 第39-41页 |
·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 第39-40页 |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依据 | 第40页 |
·对地理教师进行评价的依据 | 第40页 |
·对地理教师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3 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以武汉市为例 | 第42-61页 |
·教师专业标准下的我国地理教师的应然水平 | 第42-54页 |
·专业态度 | 第43-44页 |
·专业知识 | 第44-49页 |
·专业能力 | 第49-54页 |
·我国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然水平——以武汉市为例 | 第54-60页 |
·武汉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简介 | 第54页 |
·武汉市地理教师专业化调查结果统计 | 第54-56页 |
·武汉市地理教师专业化调查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4 影响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61-66页 |
·内在因素 | 第61-63页 |
·地理教师个体的从业动机 | 第61-62页 |
·地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 | 第62-63页 |
·地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定位 | 第63页 |
·外在因素 | 第63-65页 |
·地理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64页 |
·地理教师的报酬 | 第64-65页 |
·地理教师的工作环境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5 “标准”背景下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 第66-73页 |
·“学习——反思”模式概述 | 第66-69页 |
·“学习——反思”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66-67页 |
·“学习——反思”模式 | 第67-69页 |
·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反思”模式 | 第69-72页 |
·初任地理教师的“学习——反思” | 第70页 |
·合格地理教师的“学习——反思” | 第70-71页 |
·优秀地理教师的“学习——反思”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 | 第73-75页 |
·结构解读,深化认识 | 第73页 |
·地理解析,构建体系 | 第73页 |
·实践调查,认识问题 | 第73-74页 |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 第74-75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存在问题 | 第75页 |
·前景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