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位论文受下列基金资助 | 第1-7页 |
表格索引 | 第7-8页 |
图形索引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1 赛里木酸奶的历史和特点 | 第14-19页 |
·赛里木酸奶的历史 | 第14页 |
·赛里木酸奶的制作方法 | 第14-15页 |
·酸奶的分类和保健作用 | 第15-18页 |
·我国酸奶的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2 传统酸奶中微生物类群 | 第19-20页 |
3 微生物的纯培养 | 第20页 |
4 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0-25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在原核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ITS序列分析在真核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5 乳酸菌EPS生物合成 | 第25-30页 |
·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 | 第25-26页 |
·乳酸菌EPS的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乳酸菌EPS的应用 | 第27-28页 |
·产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发酵剂 | 第28-30页 |
6 发酵剂在酸奶生产中的作用 | 第30-32页 |
·酸奶加工中发酵剂的作用 | 第31页 |
·酸奶发酵剂的组成 | 第31-32页 |
·酸奶发酵剂的分类和特点 | 第32页 |
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第二章 赛里木酸奶中菌相分析情况及其中产粘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材料 | 第38-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赛里木酸奶中的菌相分析情况 | 第43页 |
·赛里木酸奶中产粘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43-45页 |
·API鉴定 | 第45-47页 |
·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7-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两株产粘乳酸菌株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两株菌单一发酵过程中特征变化的测定 | 第58-60页 |
·两株菌混合发酵过程中特征变化的测定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四章 赛里木酸奶的理化特征分析及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66-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72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赛里木酸奶的基本理化及卫生指标 | 第72页 |
·EPS含量的测定 | 第72-74页 |
·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 第74-78页 |
3 讨论 | 第78-8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